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典型示范 > 好案例 > 正文
连江透堡:“红绿”相辉映 振兴新风貌
2022-12-01 17:52:13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村道四通八达、干净宽敞,新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乡村公园、幸福老人院等配套一应俱全,呈现宜居新貌。这是前日,记者来到连江透堡老区看到的乡村振兴新景。

  透堡老区的红色资源,吸引许多人来参观。

“连江第一任县委书记杨而菖领导了透堡农民暴动,牺牲时年仅21岁。其胞兄杨与可、胞弟杨与福也为了革命相继牺牲……”当天,站在连江透堡农民暴动旧址,杨而菖英烈后人陈梅香向记者讲述“红色杨家将”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梅香告诉记者,老区群众已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过上了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摘掉“贫困帽”

绿色产业富口袋

连江透堡镇系省级革命老区,有着连江红色文化“摇篮”之称,陶铸、邓子恢、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战斗足迹。

革命老区村北街村,曾是连江50个贫困村之一,几乎没有村财收入。“2017年底,北街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去年村财收入20万元,还发展了空心菜、大白菜、蚕豆等特色农业,成了有名的瓜果之乡。”北街村党支部书记林建生说。

地处山区的馆读村,曾鲜有人至,如今“双喜临门”:投资45万元提升荔枝公园,投资40万元修建朱熹讲学堂,打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农耕研学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卡地,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地处海边的龙头村,则是“牧海耕渔”之景:千亩滩涂阡陌纵横,宛若海上梯田;数百亩虾塘内,梭子蟹已长到巴掌大。村干部告诉记者,龙头村依托千亩滩涂及虾塘,培育明虾、海蛏等水产品。得益于此,龙头村村财收入实现“从零到数十万元”的跨越;原来老渔民刘必钦一年赚不了几万块钱,如今一年能赚几十万元。

透堡镇党委书记林志云告诉记者,透堡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工作原则,培育壮大云雾茶、油菜花、茉莉花以及千年荔枝、千亩茶园、千亩蚕豆等“富民产业”,让老区村摘掉“贫困帽”,让老区群众口袋富起来。

  位于透堡的连江红色文化传习馆。

焕发“文明貌”

红色文化富脑袋

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林志云说,透堡镇还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凸显的特点,创新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民居、进宗祠、进遗址、进茶山”五进工程,培育了一批老中青志愿讲解员,让爱国爱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例如,连江县党员教育培训“百人讲师团”讲师杨家况,是当地的党史“活教材”。他不辞辛苦,走访各个乡村,收集历史物证,以口述历史等方式,为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群众宣讲红色故事。

透堡还在老中青志愿讲解员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编撰了《走进透堡》《红透堡》《透堡故事》等红色教材。

同时,文明乡风也在老区蔚然成风。陈梅香担任了巾帼志愿队队长,带领南街村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龙头村等乡村的一批乡贤,先后捐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宗祠、村道、公园等,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透堡还有一本“公益账单”——19年来,透堡镇同心教育促进会从30人发展到100多人,累计筹措公益资金5000多万元,参与奖教、助学、扶贫、敬老、弘扬传统文化等公益事业。(记者 郑瑞洋/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