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典型示范 > 人物榜 > 正文
台湾媳妇郑秀玉种瓜记:一棵瓜苗起步 助建“西瓜之乡”
2022-12-01 17:52:19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image.png
郑秀玉与她的育苗基地。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郑瑞洋 何佳媛 杨勇文/摄

“你看,借助物联网,只要一部手机,瓜棚温度、湿度数据就一目了然,遮阳、降温可一键操作。”近日,站在福州昌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瓜棚里,该公司董事长郑秀玉向记者讲述起种瓜故事。

30年前,连江丹阳西瓜有“三少”——品种少、产量少、瓜农少;30年后,这里的西瓜皮薄汁多、甘甜爽口,受到两岸食客的一致好评,丹阳还荣获了“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

从一棵瓜苗起步

助建“西瓜之乡”

好企育好瓜。

位于连江丹阳镇山边村的福州昌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育苗企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连江县裕友种苗圃,由台商张铠鑛和大陆妻子郑秀玉一起创办。它从一棵瓜苗起步,做成了如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张铠鑛出生于台湾花莲农家,自幼跟着父母在田间学习,起初觉得务农辛苦,读了机械工程科。1996年,他来榕投资不锈钢产业后,遇到了出生于连江廖沿乡的妻子,现在已把福州当成了家园。

“一个姑娘家怎么会种瓜?一开始,老乡并不看好我们。”郑秀玉回忆道,“我们就免费赠送,挨家辅导,头几年是亏本生意。”

据当地瓜农介绍,在以前,西瓜怕重茬,重茬易得病、产量低,因此要年年换地,跟“游牧”一样。

然而,郑秀玉的嫁接苗种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西瓜连年丰收,曾经的“吃瓜群众”也纷纷认购。

“早晨6点起床,到田里逛一圈,一直忙到晚上。”经历台风、霜冻等考验,郑秀玉没有放弃,辛勤耕耘着她的瓜园,成了“种瓜达人”。

之后,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先进技术,建成智能育苗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示范基地80亩,培育西瓜、苦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各种瓜果蔬菜,每年为市场提供种苗1500多万株,成为福建省现代农业集约化育苗生产基地。

走进公司的播种室,记者见到了两条滚筒式蔬菜花卉精量播种流水线。昔日的手工播种,被现代化的播种设备取代。最高峰的时候,一条流水线可以实现每小时播种1200盘。

这些种子被送入公司的大棚中,在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发芽。记者随后又来到嫁接室。工人们将优质的番茄种苗,嫁接到抗青枯、黄枯、根腐的砧木上,并通过套管固定。嫁接后的种苗会重新送入大棚养护15天,长成健壮的小苗,再交给订户。

张铠鑛告诉记者,以前农民自己播种、自己嫁接,因为技术和条件的不足,成功率很低,而采用上述方式,再配合公司的专业化指导,成功率大大提高,种植成本大大节省。

郑秀玉公司的发展,是丹阳西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切实把“丹阳西瓜”品牌做大做优、做响做强,从育苗、栽瓜、护瓜、卖瓜等各个环节做好服务。经过几十年发展,丹阳已成为全省西瓜种植大镇,每年种植西瓜超过3000亩,并在2014年荣获“中国西瓜之乡”的美誉。

image.png
张铠鑛在指导员工根苗嫁接技术。

两岸携手创造

闽台农业合作典范

好苗育好瓜。

郑秀玉的优质瓜种和嫁接技术来自台湾,像“黑武士”等品种,大大提高了产量,缩短了生长周期。

“最开始,我是被我先生说动了,说农业有发展前景。后来,越种越有成就感。”郑秀玉说,之所以选择西瓜,是因为它在两岸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郑秀玉想得远,她要以瓜之名,架起两岸融合之桥。公司采取订单式生产,先后引进了至少50个台湾瓜果蔬菜品种,产品在福州很畅销,并通过“口碑营销”,远销河南、江西、浙江等地。

“每次回台湾,我就做两件事,一是拿着手机分享自己的育苗产业,二是向台湾同行取经。”郑秀玉说。

如今,丹阳已成为“海峡两岸西瓜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她的公司也成为闽台农业合作的一个典范。

三方实现共赢

奏响乡村振兴之曲

好瓜育好产。

郑秀玉走得更远:不断升级,配备农业物联网、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等。

同时,她没有忘记回报家乡。该公司提供栽培技术指导服务,通过12316、益农信息社、微信等提供远程技术服务,受益农户平均年增收2.7万元;承办农民田间学校,建立蔬菜实训基地,年培训贫困户及农民1387人次,荣获连江“助力精准扶贫示范企业”称号。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赚的要比以前多。”日前,家住丹阳溪尾村的林大姐在瓜棚里一边挑着种苗,一边对记者说。

已在公司待了3年的谢英妹,正在成长为一名新型农民,每天除了100多元工资外,她还能学到先进的嫁接技术。

“企业有销路,育出好苗;群众有出路,种出好瓜;产业有规模,培育好品牌,实现三方共赢。”丹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丹阳将推广西瓜品牌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不断带旺西瓜产业,带火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