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链”字上下功夫,延长产业链、畅通循环链、做强富民链。 把“小买卖”做成“大产业”。新疆伽师县建成粤伽新梅产业园,让水果中的“紫霞仙子”飞向五湖四海,带动全县40万农民年人均增收5650元;陕西洛川县打造集销售、包装、物流于一体的苹果现代产业园,推动“洛川苹果”品牌估值超过680亿元。全国不少地方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元经营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助力小特产做大做强。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产业链条短而不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要从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广东新会,陈皮产业在附加值上下功夫,已形成药、食、茶、健、文旅等上百个系列品种。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雪域高原之下、高山湖泊之间,当地想方设法让单纯的“吃牦牛”向“吃牦牛、赏牦牛、骑牦牛、认领牦牛”等多形态发展。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价值最大化。 畅通循环链,打通产供销。高效流通体系,能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把生产和消费有机融合起来。借助冷链专列、专机,各地“土特产”不仅翻山越岭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走出国门享誉海外。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这一部署将更好畅通循环,让“土特产”既产得出来,还存得新鲜、运得高效,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高效衔接。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在“品”字上下功夫,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本地“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 要因地制宜选准品种,打好“特色牌”。我国疆域辽阔,新疆吐鲁番的葡萄、黑龙江五常的大米、山东烟台的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孕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物产品种。各地“跳出本地看本地”,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科学把握差异性,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不盲目跟风。 要适应需求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需要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农产品。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施行,通过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对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要久久为功擦亮品牌,拓宽致富路。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通过加快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另一方面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管理,促进品牌营销,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做好“土特产文章”,离不开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要加强政策扶持引才育才,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