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场冬雨后,邯郸东部平原,无垠的麦田泛着新绿。 走进成安县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众人信公司”)小麦科研试验田,绿油油的麦田中,一处覆盖着地膜的地块格外显眼。 “这里种的是‘太空麦种’。”河北众人信公司技术总监李书民说,9月27日,约250克众信麦998麦种搭载我国实践十九号卫星进入太空,14天后返回。10月29日,5060粒“太空麦种”播种到这块地里。 记者看到,相较“邻居”地块的麦苗长势,地膜里的麦苗相对矮小,大部分仅有两片麦叶。李书民解释,这是晚种了十多天造成的,专家团队会诊后,覆盖上地膜,提升地面温度,加速麦苗生长。 “等气温下降,冬小麦进入自然春化阶段,对刚从太空回来的麦种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李书民弯腰捏起一把泥土,边手捻着查看温度边说。他口中的春化,特指冬小麦种子萌发后,要经历持续低温过程,才能抽穗、结实,记录好春化过程、时长,有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田间管理。 上太空的种子,有啥特点?“一般来说,被选中的种子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河北众人信公司董事长李海平说,众信麦998麦种历经14年选育,具有矮秆、多抗、广适、超高产等特性,通过了国家黄淮冬麦区北片、南片“双国审”。 高产的麦种,为何还要送上太空?“太空是一个超级实验室,具有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太空诱变可能获得传统地面诱变得不到的变异,通过定向筛选获得产量或是抗病突变基因。5060粒种子就有5060种可能,充满了未知和期待。”李书民说。 利用时空、气候差异,“太空麦种”将进行加代繁育,从而提升品种选育质量。今年12月底,这批太空麦苗将移栽到河北众人信公司位于海南的育种试验基地,进行加代繁育,明年3月收获后,再到张家口播种进行加代繁育,预计明年8月可再次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