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而农业文化遗产则是这一根基的活态见证。中国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和最早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国家,如何让这些“沉睡”的遗产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通过技术赋能与社会传播中的创新实践,为农业文化遗产题材的影视传播“破圈”探索了新范式。 以微观叙事诠释宏大文明。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活态性”,但如何让观众感知到抽象的文化基因?《农耕探文明》摒弃宏大叙事,转而以“一地、一人、一事、一景”为切口,将农耕智慧具象化为生动的故事。在《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中,镜头聚焦果农用云梯攀爬十几米高的古梨树进行授粉、修剪的场景,这些传承数百年的古法技艺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更揭示了维持梨园高产与水土平衡的独特生态密码。而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通过“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的科学种养模式,将物种共生、物质循环的抽象生态原理转化为可视化的丰收图景,让观众直观理解“鱼粪肥田、稻花养鱼”的互利共生关系。这种微观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乡土气息,又通过个体故事引发了情感共鸣。《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中的“珍珠爷爷”沈志荣,将传统养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探索,不仅让德清淡水珍珠产业焕发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力。《农耕探文明》正是通过无数这样的细节,构建起一部“活态影像册”,让农业文化遗产从抽象的历史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呈现。 以极致化视听打造沉浸体验。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内容表达的延伸。《农耕探文明》借助多元技术手段,将农耕智慧转化为可触达的感官体验。节目利用微距延时与水下摄影等特殊拍摄技术,捕捉鱼卵孵化、茉莉绽放等微观瞬间,以视觉奇观呈现生命的奇迹。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卵吸附于柳杉的镜头,既科学解释了生态链的运作,又以生动的画面传递了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此外,动画与数字技术的巧用有效地强化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科学价值。在《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中通过勾线定帧技术的使用,将“高畦高垄、搭棚遮阴”的抽象技艺转化为动态图解,直观展示了姜农如何通过遮阴棚调节光照与湿度。在《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中通过相机追踪与手绘的结合,动态演示出石堰、保水植物与人的协同关系,使复杂的山地雨养农业原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一项项制作技术的“炫”,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内容的深度表达。例如,利用延时镜头记录古梨园的四季更替,将“春暮花堆雪,秋深果溢香”的诗意表达转化为视觉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农耕文明的时序之美。 以多平台联动激活文化认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公众参与,而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其社会认知。《农耕探文明》通过“台网联动+社交裂变”的传播策略,实现了从荧屏到全网的热度延伸。针对年轻群体,节目推出了“宁夏有一个蛋卷式防洪水法”“起猛了看见农民给稻田挠痒痒”“河蚌加餐喝豆浆长出的珍珠会更好看”“冰淇淋口感的梨你吃过吗”“蘑菇既不算素菜也不是荤菜”等趣味话题,结合地域文化进行二次传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网络传播的热点。截至目前,《农耕探文明》相关话题累计登上热搜榜1519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6.297亿人次。实践表明,这种传播策略不仅有效扩大了受众覆盖面,更将农业文化遗产从“地方记忆”升华为“全民共情”。例如,什川软儿梨、铜陵白姜、敖汉小米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节目走红后,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形成了“文化传播-产业振兴-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媒体之力续写农耕文明新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传承,更在于其对当代和未来的启示,正如一位农业文化遗产专家所言,“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通过技术赋能让农耕智慧文明在当下“看得见”,通过传播破圈让潜在价值在公众“传得开”。《农耕探文明》通过内容创新让遗产焕发新生的实践,很好地展示了媒体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责任和独特贡献: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时代价值,让古老农耕智慧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绽放光彩,使中国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与今日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农耕探文明》总导演) 打开APP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