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三农要闻 > 正文
抱团发展 同频共振——漳州市“跨村联建”典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5-04-14 11:12:08  季宇轩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责任编辑:林华黎

近年来,漳州市突出党建引领,着力破解乡村发展资源分散、产业薄弱、治理低效等问题,创新推进“跨村联建”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全市已组建联村党组织98个、覆盖344个行政村,打造跨村联建示范点74个,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35条。

“三级联创”模式:破解发展不均衡

以诏安县为代表,突出以组织融合打破行政壁垒,以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力,以政策集成强化保障支撑,着力破解乡村发展不均衡问题。诏安县山区村与沿海村资源禀赋差异大,存在“强村带不动、弱村跟不上”的困境,通过跨村联建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实现强弱互补。

通过构建“乡镇党委+联建片区党总支+村党支部”三级架构,创新“1+1”(强村带弱村)、“1+N”(中心村辐射周边村)、“N+N”(产业相似村联盟)等联建形式形成了组织体系的“三级联创”格局,重点突出人才交叉赋能和政策集成保障。在人才交叉赋能方面,选派32名强村书记、致富能手到联建村挂职,建立“创业导师团”开展技术培训,孵化青梅加工等联建项目18个;政策集成保障方面: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优先向联建村倾斜土地指标、基础设施项目,并设立“联建成效考核奖”,对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的联建片区给予奖励。

这一模式不仅能助力乡村产业提升,还能提高集体收入并推动乡村和谐善治。红星乡6个青梅种植村组建产业联盟,统一技术标准、共享销售渠道,带动户均增收超20%;联建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65万元,较联建前增长210%。联建村通过建立“事务共商平台”,化解跨村纠纷120余起,助力诏安县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县。

“三链融合”模式:激活城乡要素

龙文区通过突出城乡融合需打破村域界限,利用市场化手段激活要素,以功能分区实现差异化发展。龙文区作为漳州主城区组成部分,地处城乡接合部,存在土地碎片化、产业低端化问题,通过跨村联建推动“资源链、产业链、治理链”三链融合,激活城乡要素。

通过党组织统筹“一盘棋”,将资源整合形成“三共享”,并将产业联动“片区化”,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联动格局。龙文区成立“九龙江沿岸联村党委”,统筹12个村资源,连片开发江滨生态休闲带,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文旅项目。跨村流转土地1800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百香果、蝴蝶兰等特色种植,推进土地共享;设立联建村“共富基金”,联合申报专项债项目2.3亿元,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推进资金共享;组建“乡村CEO团队”,聘请电商运营、文旅策划专业人才服务联建片区,推进人才共享。划分“近郊商贸、生态农业、文旅康养”三大功能片区,推动“康养小镇”与“文创村落”客源互导,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这一模式下,实现资源有效开发,使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统筹使用。联建片区村均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使经济提质,而通过治理创新,开发“智慧联村”APP,实现跨村事务“线上议事、一网通办”,使群众满意度达95%。

“三联驱动”模式,推进全域振兴

长泰区突出以文化纽带强化片区认同,以产业链延伸提升附加值,以共治共享凝聚合力。长泰区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三市交界点,存在乡村产业趋同问题,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推动了片区化高质量发展。

通过组织联建强根基。推行“党委委员跨村任职、党员活动跨村联办”,如岩溪镇珪后村与周边5村组建“状元文化联村党委”,联合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通过打造“一区一链”产业矩阵,如串联坂里乡红曲酒非遗工坊、陈巷镇古民居群,推出“长泰乡村微度假”品牌,枋洋镇联合10个村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发展智慧大棚蔬菜,对接厦门“菜篮子”工程。推行“积分制+数字化”治理,设立“贤达调解委员会”化解跨村矛盾;开展“跨村志愿服务日”,组建联建村“护河队”“护林队”等。

通过这一模式,使长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占比达60%,有效提升村集体发展速度,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基层稳固且活力足,社会面保持安定有序,也助力长泰区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县,“长泰慢客”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现象总结到规律认识,在乡村振兴中推进“跨村联建”,关键点是要把“联”的思维融入乡村发展,重点对象是“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宗族相亲、交通相连”的村,基本思路是“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好带乱”,主要抓手是“村级事务联管、社会治安联抓、矛盾纠纷联治、乡风文明联育、应急抢险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