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治理“酸腐病” 定制“营养餐”
2025-04-17 17:46:07  吕兵兵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眼下,正值小麦拔节的关键时期,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店头镇于庄村种粮大户于乐意的麦田里,一望无际的麦苗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看着长势喜人的麦田,于乐意向记者展示着土壤检测报告打趣道:“咱这地现在可是喝上了酸化治理的‘营养餐’,pH值从4.9升到5.2,地里的‘馋虫’(指土壤酸化导致的作物营养障碍)都被治服帖了。”

2023年,临沭县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自此在广袤田野上打响了这场以科技为引领的“耕地保卫战”。日前,随着酸化耕地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这片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正如于乐意所说:“地养好了,粮自然就多了,咱农民的日子也就更有奔头了!”

种粮大户:用了定制处方效果立竿见影

于乐意这位44岁的种粮能手,这几年经营着300亩连片麦田,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然而就在两年前,他的麦田还饱受土壤酸化困扰。“最严重的时候,麦苗根系稀疏,分蘖减少,产量一直上不去。”于乐意回忆道,“就像老一辈说的,这地得了‘酸腐病’。”

自临沭县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后,于乐意的地块成为首批治理示范区。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郭玉玲介绍:“我们通过检测发现,项目区土壤pH值普遍在5.0以下,存在严重的作物营养障碍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农技专家团队为于乐意的麦田开出了“定制处方”:每亩施用1.5方堆肥配合40公斤土壤调理剂,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不是简单的施肥,而是要给土壤‘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植保站站长吴书宝解释道。

治理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秋季测产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2g/kg提升到15.4g/kg,小麦根系数明显增加。据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今年3月的苗情监测显示,亩茎蘖数达78万,比治理前增加9万,达到了一类苗标准。

数字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收益。2024年夏收,于乐意的300亩小麦总产达16.79万公斤,亩均增产43.9公斤。“按照每公斤2.2元的市场价计算,我这300亩地就多赚了近3万元。”于乐意笑着说,“更重要的是,土壤改良是个持续过程,往后的产量还会更稳。”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定制做法可学可鉴

临沭县的实践,是山东乃至全国耕地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该县累计治理酸化耕地8万余亩,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详说:“我们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地块的酸化程度和种植习惯,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简单来讲,就是根据各个土地酸化强度不同,先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治酸控酸,提升土壤pH值。在同一地块酸化消障基础上,采用生物多效堆肥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提质培肥,提高耕地土壤质量。”

为确保此项工作强力推进,该县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工作协调调度、督导检查、组织实施等工作。省市农技中心指导项目方案制定,定期开展调度和总结,通过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及时报送进展情况,在关键节点加强督导,推动项目有序实施。临沭县还在堆肥、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技术模式基础上完善改进,针对不同地块的种植制度、土壤酸化程度,调整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施用量,总结形成“堆肥、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技术”新模式,丰富酸化耕地治理途径。

在多元化推进酸化耕地治理的同时,该县通过集成技术模式,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科学施肥增效等项目,在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播种、撒施肥料、喷洒农药全程机械化管理的同时,引导实施主体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并利用冬春季换茬闲田种植绿肥,最大程度改善土壤状况。

核心路径:精准调控发酵数据实时监控

“我们的堆肥不是简单的沤肥,而是有严格工艺标准的土壤‘营养餐’。”在临沭县玉山镇中新农业畜禽粪污绿色处理中心教学现场,郭玉玲正在为全县202个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负责人讲授着畜禽粪污堆肥的特点、注意事项、改善土壤的作用等内容。

“通过精准调控发酵过程,使堆肥产品pH值稳定在7.0~7.5,既改良了酸性,又提升了有机质含量。”在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沭县特别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保障治理效果,该县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省市农技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确保每个治理地块都有专人负责。“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大型技术培训,培训农民700多人次,让科学施肥技术真正落地生根。”郭玉玲说,“这些示范主体就像‘播种机’,把先进技术辐射到周边农户。”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管理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县里专门搭建了酸化耕地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土壤数据实时监测和治理措施动态调整。“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更精准地匹配有机肥和调理剂用量,既保证了治理效果,又避免了资源浪费。”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副站长陈飞介绍。

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于乐意告诉记者,现在他种地更注重“养地”了:“以前总想着多施肥多打药,现在学会了看土壤‘脸色’施肥,反而省钱了,产量还提高了。”这种变化正是临沭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较2023年项目实施前,土壤pH值提高0.3,有机质含量提升0.25g/kg,土壤酸化贫瘠、板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预计实施区农户耕地平均增产8.5%,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耕地质量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县里将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治理成果持续巩固。”高详表示。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