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中国白茶大会在“中国白茶之乡”福建政和启幕。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在开幕式上发布白茶愉悦香气分子层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科学解析白茶独特风味形成机理,为千亿茶产业注入创新动能。这项前沿研究背后,矗立着我国茶标准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由该团队主导研制的白茶国际标准草案已于今年4月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采纳,即将进入全球投票阶段。 从实验室走向国际标准舞台的跨越,折射出中国茶科技的厚积薄发。早在2022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团队主持制定全球首个中国主导的特种茶类产品的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正式发布,终结了我国特种茶无国际标准的历史。这项历时十四载的科研攻关,将中国乌龙茶制茶工艺精髓转化为世界通行的品质规范,开创了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中国方案”。 回望标准突围之路,中国茶人始终在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国作为全球茶叶第一大国,不仅是六大茶类的原产国,更是全球唯一全面种植且消费所有茶类的国家。然而,长期以来,红茶、绿茶的国际标准均由外国主导制定,中国在茶类国际标准领域始终未能突围。这一局面在乌龙茶上迎来转机,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茶叶分技术委员会决议启动特种茶标准研制,中国抓住机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福建农林大学主导,整合了学校茶学、植物保护和林学等多学科优势力量,组建以孙威江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大和全国茶标委帮助下,历经十余年攻关,成功将中国乌龙茶的独特工艺、品质规范及生态理念推向世界舞台,为全球茶产业树立了“中国标杆”。 “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背后是科研实力和产业底气的较量。”孙威江教授回忆,团队从零起步,既要攻克乌龙茶化学成分界定难题,还需协调20多个国家收集样品。为精准区分六大茶类,团队创新提出以“做青工艺”和8项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指标作为判定依据,最终推动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定义”,彻底扭转了国际标准由外国主导的局面。 标准制定的背后,是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学科牵头、植物保护和林学学科的多学科协作。植物保护学科通过长期监测发现,病虫害会显著改变乌龙茶的香气与滋味成分。团队研发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生物天敌和物理诱控替代化学农药,从源头保障茶叶原料安全。“一片健康无农残的叶子,是高品质乌龙茶的起点。”团队成员黄艳副教授介绍,相关成果被纳入标准,为全球茶园绿色生产提供范本。林学学科则聚焦茶园生态,揭示了生态调控茶叶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保留一定比例自然植被的茶园,茶树抗逆性更强,茶叶的风味和品质将大大提升。孙威江教授团队联合相关学科力量制定《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茶园周边保留原生植物群落,优化水土保持和微气候环境。“好茶是‘种’出来的,更是‘护’出来的。”团队成员陈志丹副教授表示。 十四载科研“长征”凝聚着两代科研人的接续奋斗。年过六旬的刘乾刚教授参与建立首个乌龙茶品质化学数据库;85后的黄艳副教授远赴德国学习检测技术和ISO标准工作流程,陈志丹副教授作为项目骨干,在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上进行专题汇报;孙威江教授协调国内外50余家机构,累计采集全球样品千余份。“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孙威江教授常对团队强调,“国际标准不仅代表中国,更要对世界负责。” 标准的发布,为茶叶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更是将中国“三茶统筹”理念推向全球。从生态茶园建设到绿色加工工艺,从化学成分量化到品质等级划分,福建农林大学牵头制定的“从茶园到茶杯”全链条标准体系,正引领全球茶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