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三农要闻 > 正文
​翔安区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农产品推介服务机制——以2025年包菜滞销化解为例的经验总结
2025-07-08 10:12:23  曹旺栋 来源: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责任编辑:林华黎

翔安区立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聚焦农产品“丰产又丰收”核心目标,在总结2025年包菜、西瓜等农产品采收季应急经验基础上,将临时性举措系统化、机制化,创新打造“全域监测—协同响应—精准推介—长效升级”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产销全链服务新机制。该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产品“销售难”,更通过全链条的系统性重塑,使得包菜、西瓜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翔安方案”。

全域监测:数据驱动锚定风险,下好预警先手棋。

构建覆盖生产端全要素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干预。一是网格化清单管理精准识变。建立“周巡查+月覆盖”动态监测机制,村级协管员作为信息触角,全域摸排包菜等主栽品种的种植面积、预估产量、长势、预期上市期等核心数据,形成动态管理清单。同步整合气象预警、历年价格波动曲线、市场饱和预警模型。新圩镇凤路村协管员上报包菜存量达130万斤,结合近5年春季价格下行趋势及当季全国扩种数据,系统提前72小时发出红色滞销预警,触发应急响应。二是双轨联防筑牢风险屏障。会同区气象局针对性发布《强降雨包菜采收指南》,指导农户抢收成熟包菜,规避灾害损失。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联动厦门夏商集团及时响应市场,实时对接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价格与供需数据,精准研判滞销压力,快速制定“短期促销消化存量+长期订单调优结构”组合策略。三是数据驱动科学决策。开发农产品滞销预警与处置决策支持系统,对存量规模、物流运力、采购进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热力图管控。针对凤路村130万斤包菜,模型精准测算需在12天内完成去库存,为后续精准对接提供量化依据。同年6月,该模型成功预警强降雨对西瓜影响,指导内厝镇抢收西瓜200吨,避免重大损失。

协同响应:三级网格贯通梗阻,打造信息高速路。

破除层级壁垒,构建扁平高效、多元联动的应急响应网络,确保信息秒达、处置迅捷。一是基层神经末梢高效触达。打造“村采集—镇汇总—区调度”三级响应链,明确信息报送流程与时限。村级协管员发现滞销等突发状况,可通过应急直报系统一键直达区级核心部门。凤路村包菜滞销信息1小时内直达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等8个相关部门,瞬间激活多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全媒体矩阵全域共振。政务平台首发,依托“业翔民安”公众号、视频号第一时间发布助农倡议书及滞销产品详情(含品种、规格、价格、联系人),24小时阅读量破10万。动员社会力量,联动“海峡导报”等主流媒体发起#包在我身上#助农话题,吸引126家企业主动致电询购。翔安爱心助农等相关短视频,进行沉浸式传播,在抖音等平台播放量破百万,生动呈现产地实况,引发情感共鸣。三是数字工具赋能极速对接。上线“翔安百业”小程序,为包菜等农产品生成电子“身份证”(含产地坐标、农残检测报告、溯源信息)。采购商扫码即可查看详情并直接下单,极大提升信任度与交易效率。夏商集团通过小程序扫码下单,实现每日稳定采购凤路村包菜16吨。霞浯社区通过小程序精准上报西瓜日采收量80吨,仅用2小时即与朴朴电商完成线上签约。

精准推介:分层发力激活市场,构建产销能量场。

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特点,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营销策略,打通产销堵点。一是政府主导疏通内循环。由区总工会发起“爱心菜篮”行动,在政府内部采购平台设立滞销农产品专区,实现机关采储,链接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食堂采购系统,通过该专区实现政府内部采购包菜6万斤(30吨)。推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校企联动,与凤路村签订150吨包菜中长期采购协议,协议保底价0.35元/斤(据厦大后勤集团协议),为农户吃下“定心丸”。创新“产地开放日”,组织高校、企业采购负责人实地考察滞销产区,直观感受品质,促成信任交易。二是企业协同打通直通路。推动夏商民兴超市商超直采,以“爱心价”0.48元/斤上架包菜,覆盖110家门店,单日售出5吨。与朴朴电商达成战略合作,实现电商订单前置,约定包菜保底收购价0.35元/斤,并建立市场溢价同步上调机制,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同时,签订2026年凤路村200亩包菜预售协议(据朴朴备忘录),实现“以销定产”。在官方平台设立“镇村直销”专区,创新流通模式,公布经核实的合作社、种植大户直联电话,推广“价优鲜达”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田头直达社区、食堂。三是社会参与织密暖心网。新圩镇策划“田间开放日”活动,拓展文旅赋能,吸引市民入园采摘体验,消化包菜15吨。联合“业翔民安”“翔安文旅”等账号发起“助农直播”,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包菜5万斤。通过常规季度发布宏观指引,实现双轨信息发布,上市高峰前15天启动“日跟踪、周发布”精准推送,通过区政府官网、批发市场信息屏、主流电商平台(京东翔安馆)立体化推送关键信息。

长效升级:机制创新筑基产业,绘就振兴新图景。

将应急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推动产业从“解滞销”向“提价值”“强品牌”跃升。一是产销共同体破壁融合。指导凤路村依据市场反馈调整种植结构,轮作高附加值作物。引入深加工企业(如火龙源生物科技),开发包菜泡菜、预制菜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后增效”。包菜深加工线年消化原料约15吨,衍生品年收入超400万元。二是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在闽台农业合作试验田引入台湾大棚补光、水肥一体化等“黑科技”,试点反季种植提升亩产30%。推广省农科院“蔬菜品质速检仪”,实现包菜糖度分级销售,优质优价。借鉴大宅火龙果基地经验,探索“仿生花期补光”技术提升产量与批次。三是品牌强农长效反哺。推动凤路村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凤路甜心包”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溢价(约20%)反哺村集体经济,用于技术推广、设施升级。学习“大宅红”火龙果品牌建设经验,强化“翔安农产品”整体形象输出。四是“台创+”融合拓宽路径。借鉴大宅社区“支部+合作社+台商+农户”模式,探索将台湾先进农业技术、深加工经验、休闲农业理念引入叶菜类产区,合作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持续拓宽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