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沉睡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7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戴尔豪西大学联合学院(国际学院)“客土侨链振兴同行”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初溪土楼群,以实地调研、文化挖掘等形式,开启了乡村振兴探索的实践行动。这支青年团队深入世界文化遗产地,旨在解码客家文明基因,探寻其在当代乡村治理、文旅融合中的创新路径,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普遍难题贡献青年智慧。
探秘千年土楼:青年团队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初溪土楼群依山傍溪而建,10座方圆土楼沿溪谷错落分布,于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在讲解员陈雪丹的带领下,踏上青石板路,穿梭于厚重的夯土墙之间,感受“山中楼阁”的建筑奇迹与历史沧桑。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实地探寻客家先民的生存智慧。
触摸建筑肌理:从夯土墙中读懂客家“和合”智慧
在初溪土楼群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集庆楼以其独特的“72道楼梯分划72单元”结构,引起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这种单元式与通廊式结合的建筑形制,完美诠释了客家人“分户而居、和而不同”的和谐共处之道。
讲解员深入剖析道,土楼的门环、天井、照壁,乃至精美的木雕壁画,无不是家族历史、祖训教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从防御性“聚族而居”到“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
“即便在城镇化浪潮下,土楼仍是维系宗族情感的强力纽带。春节返乡祭祖、办年货的习俗,凸显了其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价值。”实践队队员黄美瑾在调研笔记中指出:“集庆楼的‘集庆’二字,既指聚集福气,也暗含团结之意。这种根植于传统聚落的‘和合’智慧,如何赋能现代乡村治理、激活社区凝聚力,正是我们此行的核心关切,对当前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赋能振兴实践:青年智囊团解锁土楼“活态传承”新路径
面对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代课题,实践队聚焦“活态传承”与“创新融合”,深入走访当地居民,开展多维度深度调研。他们细致考察土楼原真性保护现状、挖掘深厚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力求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我们并非旁观者,”队长黄逸凡强调,“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着传承创新的使命。团队将基于扎实的调研,围绕提升原住民生活品质、打造独具魅力的初溪土楼文化IP、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关键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青年方案’,让千年土楼真正‘活’起来,为永定乃至更广范围的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从历史遗存到时代新篇:土楼在变革中拥抱乡村振兴
从承载家族记忆的夯土墙,到投身乡村振兴的新实践,初溪土楼正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福建农林大学的这支实践队,不仅用脚步丈量着文化遗产的厚重,更以学识为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桥。他们的探索,预示着客家文化这一古老瑰宝,有望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续写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篇章。
黄逸凡、王钰涓/文
陈尧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