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日照市岚山区童海路居社区一项坚持三十余年的“五元随礼”风俗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各地乡村兴起的低价随礼等移风易俗实践屡成热点,从湖南株洲龙匣村的“一斤肉价随礼”、山西汾阳史家堡村的“十元随礼”,到日照的“五元随礼”,这些看似“不同寻常”的新风俗,正悄然重塑着乡村文明风貌。
“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高价彩礼、巧立名目的“无事酒”以及人情攀比等现象。有农民感叹“一年忙到头,十亩地的收成全用于人情往来”,甚至出现“人情到,揭锅灶”“人情无利息,酒饭换着吃”的循环负担。愈演愈烈的“人情礼”成了令人头疼的“人情债”,不仅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冲击了当地淳朴的社会风气。要让乡村保留人情温暖,摆脱“人情债”的束缚,关键在于厘清传统礼俗与陈规陋习的界限,明确倡导与反对的价值导向。
推动成风化俗,必须根植地域文化基因,善用本土智慧。湖南龙匣村的“一斤肉价随礼”通过深挖李东阳、李馀等历史名人家风家训的文化内核,将崇俭戒奢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安徽濉溪县王堰村结合当地丧礼文化,组织“大总”队伍运用村民熟悉、易于接受的乡音土话,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借助文化浸润的力量润物无声地引导风俗转变。
新风俗在乡村落地生根,离不开关键群体的示范引领。童海路居社区“五元随礼”能坚守三十余年,红白理事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台《童海路居“文明礼葬”改革管理规定》,规定礼簿仅登记五元,超额礼金必退。重庆巫溪县则依托“总管”“大厨”等乡土能人组建“清风理事会”,全国“节约之星”龚方清以总管身份拒绝操办“无事酒”,动员正常操办红白事的村民遏制办酒规模,不但为乡亲们节约了开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当地的乡风民风。
移风易俗的持久生命力,还在于村民的广泛认同和自觉参与。如山西汾阳市史家堡村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时,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商讨,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制定新规,确保过程民主、规则透明。该村还建立起“党建+爱心超市”积分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积累积分。江苏如皋挖掘传承“杖头木偶”非遗技艺,创作出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展演作品《喜事新办》,以“讲土话、举土例”的方式,将“人情减负”理念转化为契合乡土语境、易于感知和接受的表达,让移风易俗在春风化雨中深入人心。
当轻礼重情的新风遍拂乡土,相信卸下“人情债”的乡村,终将以随礼之“轻”,托起乡风之“清”,催生出更健康、更富生命力的文明新气象。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