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等工作不断取得成效,农村生态面貌显著改善。然而,相较之下,农村污水治理仍显薄弱,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一项短板。如何推动治理由“点上整治”向“全域推进”、由“达标排放”向“提质增效”转变,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重要课题。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以“三水统筹”为牵引,协同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利用,正是破解治理瓶颈、提升整体效能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系统化、闭环式的治理机制,有望实现从源头减排到末端利用的全过程提质增效。
水环境为本,突出控源减排、强化系统治理。当前,农村水体类型复杂,污染来源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尾水和农田径流交织叠加,使得传统的末端治理难以为继。所以,必须把控源减排放在更突出位置,推动形成“集中处理+分散净化+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多元治理格局。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小型集中处理设施,织密污水收集管网;在分散的自然村庄,可利用生态塘、渗滤池等低耗能技术实现就地净化;在山区丘陵等特殊地貌区域,可推广微动力、移动式污水处理单元,提高处理覆盖率和运行灵活性。同时,农村污水治理要与村庄规划统筹衔接,纳入“多规合一”框架,结合村域河道整治、环境清洁、排水系统优化等工作,形成“一张图”推进、一体化治理的格局。
水生态为核,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水体活力。在一些地区,即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且出水达标,水体仍呈现“清而不活”的状态,存在生态功能缺失、景观价值不高等问题,反映出水生态系统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可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重,推动治理理念从污染削减向生态恢复转变。通过建设复合型人工湿地、生态护岸等方式,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结合村域沟渠、池塘、河道的连通整治,畅通水体循环链条,逐步消除断头河、死水塘等现象,让农村水系通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真正发挥生态系统的调节与修复功能。
水资源为用,推动回用利用、构建循环体系。污水治理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达标排放,更在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在一些水资源紧张地区,污水处理完即排放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应根据区域气候和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拓展污水回用场景。例如,经过简单净化处理的尾水,可用于农田灌溉、道路洒水、生态补水、林草绿化等用途,真正做到清水下田、水尽其用。鼓励各地因村制宜建设小型水循环利用系统,如再生水池塘、生态灌溉渠等,并与沼液还田、种养循环等农业生产方式融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构建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小循环体系,对节水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保障为要,强化运行维护,提升治理效能。农村污水治理建得起并不代表能管得好。当前,不少地区在运营维护机制、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仍显薄弱,制约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及治理成效巩固。建议完善县、乡、村三级治理机制,压实属地责任,构建县级统筹、乡镇主责、村级协管的责任体系。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快建设智慧水务平台,推动污水设施运行监测、问题预警、维护调度等功能一体化,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同时,应鼓励群众参与治理,通过公益岗位、积分奖励、环境管护契约等方式,调动农民投身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构建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农村污水治理不仅关乎环境整治,更关系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从“三水统筹”的视角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水资源利用,有望为破解当前治理难题提供可行路径。通过健全全链条、一体化的治理机制,推动治理从单一达标向综合提质、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绿色根基。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