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在渠江源村无二冲“民心茶室”讨论民宿发展事宜。
奉家镇地处湖南省新化县西大门,镇域面积246平方公里,辖18个村(社区),总人口2.56万人。这里世代产茶,作为“中国茶寿之乡”核心区,茶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2024年以来,针对山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带来的治理半径过大、公共服务覆盖不足、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奉家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千年茶文化为切入口,在镇、村、院落三级打造让村民、游客“有事来说说 没事来坐坐”的“民心茶室”,通过干好“宣政策暖民心、集民情解民忧、兴产业助民富”三件事,泡好“党群连心、警民贴心、产业稳心、宣传润心”四杯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助力茶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党群“连心茶”凝聚发展共识
2025年7月28日,一场主题为“红色血脉·时代传承”的红色文化专题培训会在奉家镇上团村“民心茶室”举行,全镇各村(社区)“民心茶室”室长、相关干部及群众代表齐聚一堂,聆听新化县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保护管理所所长曾凌坤讲解上团村发展红色文旅的经验和做法。
1935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军团长征途中转战奉家镇,历时1个多月。位于上团村的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以来,县镇村各级干部、村民代表、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多次在“民心茶室”协商旧址保护开发工作。推进红军遗址修缮工程、构思开发沉浸式红色主题体验项目、建立文旅服务技能培训体系、构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矩阵……一批在“民心茶室”提出来的好点子变成了现实,不仅带动民宿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销售,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民心茶室’有效凝聚了政府、专家、企业、村民四方共识,让旧址保护开发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曾凌坤表示。“有了茶室,镇村干部经常来这里看看,给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老百姓和干部的距离更亲近了。”上团村村民奉云星告诉记者。
奉家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党员干部中遴选“固定茶室长”和“特邀室长”,让“民心茶室”成为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平台载体。依托湖南省推行的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制,从全镇846名“三长”中择优遴选人员担任“固定茶室长”,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党员领导干部、村“两委”委员、企业家、茶艺师、教师、医生及警务人员等担任“特邀室长”,构建“固定室长抓日常、特邀室长补短板”的分工体系。
依托“民心茶室”,奉家镇设立“茶桌微课堂”,将党课课堂搬到茶室,通过“支部书记(特邀室长)讲党课+党员群众谈感悟”形式,结合时政热点开展一系列主题研讨活动,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茶叙场景,党员领导干部进茶室上“微党课”80余次,更加坚定了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同时,建立“党员驻室”制度,设置“民意收集本”,通过喝茶议事模式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问题发现—流转办理—跟踪反馈”闭环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党群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警民“贴心茶”让矛盾不出村镇
2025年1月15日,向北村驻村辅警兼“民心茶室”的“特邀室长”邹定位在深入农户走访时,获悉一起持续一年多的矛盾纠纷。2023年9月,奉家镇某在建水库因爆破工程产生渣土,导致路面泥泞不堪,村民汪某在骑摩托车上班途中不慎摔伤致残。作为家中顶梁柱,汪某受伤后行动不便,又支付了数万元医药费,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此,村委会多次协调水库施工方和爆破公司支付一定的医药费,均未得到对方回应。
为尽快帮助汪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当天下午,邹定位在“民心茶室”组织三方调解,一边为众人递上热茶,一边耐心倾听并引导他们理性表达。最终,历经8个小时协商,三方达成共识。
奉家镇通过“民心茶室+辅警工作站”的融合治理模式,协同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多部门力量,让驻村辅警和片区民警担任“民心茶室”的“特邀室长”,化解土地、婚恋彩礼、经济合同等矛盾纠纷120起。同时,在茶室设立警民互动区,邀请民警、律师等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提供安全防范问题解答、法律咨询等服务。
近两年,当地正在推进的梅山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横江村110多户村民的征地搬迁工作。部分村民担忧安置无着落、补偿不公,有较强的抵制情绪。2025年7月10日,在镇级“民心茶室”,新化县梅山灌区指挥部、自然资源、经管中心、移民等相关部门领导直接到场解疑释惑,消除了村民心中的疑虑。
奉家镇政法委员李志瑞介绍,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村民间发生矛盾纠纷常常积压在心里,无法及时找到出口解决,再加上部分村干部对政策理解不甚透彻、调解能力有限,容易使矛盾纠纷集中在镇一级爆发,甚至外溢衍生更大风险。
奉家镇的三级“民心茶室”工作各有侧重,镇级茶室是全镇“民心茶室”的示范点和指挥中心,村级茶室主要宣讲政策、培训技能、传承文化等,院落茶室位于村民居住集中的小组内,便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间发生矛盾纠纷,可到院落茶室寻求帮助,院落无法解决就到村级茶室办理,村级无法解决就到镇级茶室办理,由相关部门协助。
“通过在镇、村、院落三级建设‘民心茶室’,我们搭建说事平台、下沉人员力量、协调调解资源,有力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实现了‘小事不出茶室、大事不出村镇’。一方面,上交到镇一级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能在村、院落解决;另一方面,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表面服心里不服’的情况越来越少。”李志瑞说。
产业“稳心茶”推动农文旅融合
“现在到了旅游旺季,饭菜质量要提高,特别是食品安全要注意……”2025年7月30日,在渠江源村无二冲“民心茶室”,奉家镇旅游中心工作人员、渠江源村党总支书记、无二冲“民心茶室”室长以及20多名村民代表坐在一起,探讨民宿经营的建议。
渠江源村位于奉家山上,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土壤富含钙、锌、硒等有益元素,是历史上的贡茶区。十年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养女莫嫁奉家山,十座大山九个弯。”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渠江源村干部群众培育优质茶园,积极参与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发展高端民宿,打造网红打卡点,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民心茶室”之所以有效,源自其秉承共同富裕理念,助力山区群众致富增收。近年来,奉家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村民需求,定期在茶室内举办各类技能培训活动120余次,如茶叶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提高村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走进“民心茶室”,既有全国人大代表,也有全国知名文旅专家等,他们凭借专业所长为镇域发展提供思路、为山区百姓传授技术、指导农家乐升级民宿、开展助农直播培育本土主播。
此外,奉家镇依托茶室平台,推广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拓宽销售渠道;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增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宣传“润心茶”传承茶寿文化
下团村是新化县古桃花源景区的所在地,这里古风犹存,传统礼制深厚,却也让移风易俗工作面临着不少阻力。“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动辄十几天,加上锣鼓鞭炮、唱戏宴请、烟酒开销,负担重得大家苦不堪言。可碍于情面和老规矩,谁也不好意思先改。”2025年7月30日,在下团村“民心茶室”,村党总支书记奉娟向记者介绍,“自从有了‘民心茶室’,村干部常在这里倡导移风易俗,还定下了红白事操办的建议标准和细则。现在啊,这风气真的大不一样了!”
2024年以来,奉家镇依托“民心茶室”在重要节假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特定时间,开展以“蒙学茶、孝亲茶、互助茶、友爱茶”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活动,如茶寿知识抢答赛、茶寿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同时,奉家镇把“民心茶室”作为宣传阵地,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法治宣传等活动,通过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正能量信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村民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宣传引导工作的深入开展,让茶室成为淳化民风、弘扬正气的重要场所。
在奉家镇中心学校,有一间特殊的“民心茶室”。该茶室室长奉湘告诉记者,这里跟办公室的严肃氛围不一样,家长和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既有利于家校联系,也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校在“民心茶室”的基础上,延伸开展与茶寿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特色体育课程、课间操,组织学生到茶企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传承茶寿文化。该校初二学生奉珑珑在相关活动的耳濡目染下,在视频平台上主动宣传当地的茶寿文化。
截至目前,奉家镇已建立50余个“民心茶室”。奉家镇党委书记邹玖霖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茶室的扩面提质,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每个自然院落,最终达到‘家家户户是茶室、人人都是茶室长’的治理愿景,让‘民心茶室’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