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的村民都在问,通村路为啥就我们那个山头没修上?”7月10日晚,在河南省淅川县金河镇蒿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魏玉良对村干部抛出了憋在心里的话。“魏叔,您别急!”蒿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水名岳笑着接话,“您组那边修路确实涉及到耕地问题,但请放心,班子正在想法子,一定让大家的出行更顺当!”坦诚,解开了老魏紧锁的眉头。
在蒿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小院内,月上树梢,“小板凳议事会”正开得热闹。这样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蒿坪村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2024年8月底,国务院研究室选派水名岳到蒿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村民对这位“京官”并不热情,怕他待不长,“镀了金”就走。水名岳脱下皮鞋、衬衫,换上运动鞋、休闲裤,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拉家常、摸实情。走访多了,他心里亮堂了:要让乡亲们信服,就得让大家伙儿说话有地方、诉求有人听、难事能解决。于是,“小板凳议事会”应运而生。
“村组道路路灯不亮,夜晚出行不便。”议事会上提出来,村干部迅速行动,联系爱心企业捐款30万元,盏盏新灯照亮了回家路。“地里农产品愁销路。”水名岳积极协调,与北京的企业签订定期采购协议,农产品销路一下子打开了……
“现在,村民都认准一个理儿——有事就找组织。”蒿坪村党支部书记杨豪的话,映射出基层组织公信力与治理效能的提升。而这背后,是治理能力的系统性锻造:村党支部与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党支部“云端”牵手,既学中央精神,又摸透村情民意;主题党日,党员“晒光彩、比奉献、传妙招”;“走出去”取经与“请进来”赋能相结合,党员干部本领持续提升。
建强了支部堡垒,创新了议事机制,畅通了民意渠道,提升了服务能力……蒿坪村用小板凳围出了干群“同心圆”,议出了治理新气象,更把党的好政策、组织的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让鲜红的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