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在科右前旗支教。 受访者供图
盛夏的内蒙古兴安盟,草浪翻涌,绿意漫过山脊。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的古榆树下,86岁老人正用蒙古语哼唱着长调,身旁的直播镜头里,刚熬好的咸奶茶腾起热气,屏幕另一端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定点帮扶兴安盟科右前旗的第6个年头,曾经“藏在深闺”的草原好物,正在走向全国。
自2019年结对帮扶以来,这所深耕传媒领域的“双一流”高校,以“传媒+”为笔,从“域牌”理论破题地域品牌困境,通过“教育+产业”激活内生动力,再以“文化叙事”铸牢共同体意识,中国传媒大学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帮扶效能,探索出一条“输血更造血、帮扶共成长”的特色路径。
从“养在深闺”到“全网出圈”——
传媒基因激活地域品牌生命力
兴安盟的优质农牧产品曾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2020年,当科右中旗的有机牛肉在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无人问津时,在场的兴安盟干部意识到:好产品需要“会说话”的品牌。
中国传媒大学的帮扶团队带着“域牌”理论来了。“域牌不是简单的LOGO设计,而是通过传媒手段构建地域的文化认同与市场价值。”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教授解释。
团队深入草原腹地,走访牧民、非遗传承人、老字号工匠,提炼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最终凝练出“兴安盟域牌”的主形象——“兴安岭上兴安盟”,以大兴安岭的苍劲轮廓为基底,融入蒙古族云纹、勒勒车轨迹等文化符号,让品牌既有地理标识度,又有文化温度。
2022年8月,“兴安盟域牌”正式发布。这不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而是一场由传媒技术赋能的全链路品牌战役。学校融媒体创新示范基地的AI剪辑系统第一时间入驻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过去需要3人耗时半天的短视频剪辑,现在1人操作智能平台1小时即可完成;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师生团队为当地培养“新农人主播”,从发音技巧到直播话术,从产品卖点到文化故事,手把手教学。据统计,“全国首个域牌形象”关键词在百度搜索量达5.98亿次,“兴安盟域牌形象”话题在多平台传播关注度达4.69亿人次,帮扶地区品牌价值得以高效转化,通过传媒赋能,中国传媒大学购买、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3300余万元。
“我们与科右前旗共同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新范式,创新‘一体贯通 双向赋能’劳动育人和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四季+四场(农场、工场、牧场、林场)’劳动实践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张芊向记者介绍。
走进察尔森镇“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学生正蹲在草垛旁拍摄短视频。画面里,牧民乌日根用手机远程控制智能饮水机,黑白花奶牛排队饮水,数据实时跳转到手机屏幕。
“我们不仅要记录变化,更要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参与拍摄的大三学生林悦说。这条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100万次,评论区满是“原来草原这么‘聪明’”“想带孩子来看看”的留言。
从“输血支教”到“育才造血”——
教育帮扶打造乡村振兴“内生引擎”
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安盟部分牧区普通话普及率曾不足60%,语言障碍成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融入现代社会的“第一道坎”。
中国传媒大学发挥播音主持专业特色,“语同音工程”就此启动。师生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情景式教学法”走进草原:“同学们,我们用蒙古语的‘赛白努’(你好)来对应普通话的‘你好’,发音时舌尖要轻抵下齿……”他们还编写了《草原普通话100句》,把“挤牛奶”“打草”等日常劳作场景融入教学,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
“针对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场景中,重点传授普通话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技巧;面向学生,则还通过绕口令、故事等多趣味的形式,拆解普通话发音要点,让学习在轻松互动中深入。”中国传媒大学派驻察尔森嘎查第一书记赵斌说。
截至目前,“语同音工程”已完成开发语言课程200课时,服务260所学校超100万人次,科右前旗已成为“国家通用语普及示范旗”。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孩子成了家里的“普通话小老师”,帮爷爷奶奶用手机查天气、看新闻。
教育帮扶的更深层目标,是让“带不走的人才”扎根乡土。作为定点帮扶高校,学校累计投入、引入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为科右前旗培训乡村振兴各类人才9000余人。一批批师生主动担任乡村文旅策划师、普通话推广员等工作。
深耕数年的人才沃土,现如今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根基。中国传媒大学为科右前旗定制“传媒+产业”的特色模式得以充分实现,立足乡村文化旅游、旅游集散服务、共享庭院经济三大特色产业,建设海力森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带动60%村民参与民宿、餐饮创业,构建“海力森协作体”经济共同体;打造网红草原书房“星空坊”,引入互联网视频平台综艺节目《燃烧的月亮》落地科右前旗,多平台宣传那达慕、草原文化节、冰雪旅游季等文旅活动,树立起科右前旗文旅品牌形象;协同打造文化创意平台“中传创扶”,实施小微企业帮扶计划,建立旅游文创帮扶车间,助力“马头琴”“蒙绣”等草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从“文化共鸣”到“心灵相通”——
用艺术讲好“兴安故事”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策划“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主题摄影展,精选70余幅兴安盟摄影作品在校内展出,系统呈现当地历史与自然禀赋。这一主题随后升华为兴安盟文旅核心标识,带动旅游人次每年持续增长。
这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用艺术讲好“兴安故事”的一个缩影。学校深挖兴安盟“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双重底蕴,通过纪录片、舞台艺术、文创设计等多元形式,六年来累计创作影视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等文艺作品60余部(项),惠及当地群众超10万人次,构建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
2024年,《梦里见 盟里见》风景宣传片以电影级的制作水准,展现兴安盟的壮美山河。纪录片《知味兴安盟》用镜头追踪当地食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并融合农耕与草原文化元素。“这部片子让烤羊腿文化走向全国。”兴安盟非遗传承人魏海涛说,“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融,是草原儿女对自然的敬畏。”
国际传播的“朋友圈”也在扩大。学校推动“亚洲大学生电影展”落地兴安盟,2023年承办第九届影展,放映14部亚洲青年短片,以国际平台激活区域影视交流生态。传媒大学师生制作的多语种短视频,从凌晨的蒙古包炊烟到深夜的星空观测站,展现北疆的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以前总觉得草原文化是‘老辈子的’,现在发现它能为世界提供智慧。”赵斌说,“现在牧民们更爱讲自己的故事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故事能被听见、被理解,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相机和课本,更是让草原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从“域牌”理论的学术创新到“新农人主播”的田野实践,从“草原普通话课堂”到“无障碍电影放映”,中国传媒大学与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六年帮扶,早已超越了“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简单关系,成为一场双向赋能的成长之旅——传媒大学的师生在草原找到了鲜活、实用的专业实践平台,科右前旗的干部群众在互动中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