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怎么会有十元礼金?”但凡听说过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阳城镇史家堡村随礼仅需十元的事情,人们都会不禁发出惊叹。
乍一听,十元礼金的确不可思议,但它却真真切切发生在史家堡村。如果翻开村民家一本本或红色、或白色的礼账单,会发现贺仪一栏几乎都工整地书写着“拾元”。
史家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建光介绍,从2000年村里施行十元礼金至今,史家堡的村民不论去村里哪一家的红白喜事,都只随十元礼金;同样,外村人来到史家堡村随礼,也得按照史家堡村的规矩办,只随十元礼金。
近年来,因为村里这项“咄咄怪事”,史家堡村在吕梁市已经小范围“出圈”了。2022年1月,史家堡村被评为市级移风易俗示范村,之后便陆续有媒体闻声而动来到村里采访。近日,记者也来到这个吕梁山麓的村庄,听村里人讲述他们与十元礼金的故事。
“一年九十场,场场办三天”
“别看现在礼金少,20多年前的礼金是现在的10倍,每次随礼都得一两百元!”村民张宪孝抛出话头。
官方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0元。在这样的收入基础上,为何史家堡村的随礼额会如此之高?
故事要从史家堡村的轮胎生意说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史家堡村一位颇具胆识的村民在外出务工时捕捉到了轮胎生意的商机。一时间,村民们如同掌握了财富“密码”,群起效仿,走南闯北谈生意、找资源。几年后,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废旧轮胎生意,出门做一趟生意就能收入好几千元,各家房前屋后的轮胎堆积如山。2000年,史家堡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便已高达2万元。
然而,与日俱增的不仅是收入,更有办不完的宴席和随不完的礼钱。
“一年九十场,场场办三天。办宴多,随礼多,是当时困扰村民的两大难题。一年仅随礼就得几千元,还得赔进去时间,甚至有人贷款也要去随份子!”张宪孝说完叹了口气。
1998年,张宪孝还是个年仅27岁的小伙儿,但因当过5年教师,在村里有一定威望,被村民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他当即剖析出村风日下的深层原因:一方面,财富的骤然增长,让夸耀、攀比之风在村里愈演愈烈,随礼金额也随之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村民在见多识广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分良莠将外地风俗引入村里的情况,像过十三岁生日办宴的习俗,就是从隔壁市学来的;再者,办宴渐渐成了人们敛财和维系生意的手段,许多做轮胎生意的村民,即便只与主家有过一面之缘,收到请柬也会赴宴,不然就可能被视作不合群,生意也难免受影响。
“那会儿村里请柬满天飞,有的请柬上连受邀人的名字都没有,但收到请柬的人还是得去赴宴随礼。虽说部分村民因为做轮胎生意赚钱了,但也有没赚到钱的人,根本没钱随礼。”村民张宪元摊手苦笑道,“我就是那个贷款也得随份子的人。”
“办宴变味了,感觉村民都钻进钱眼里了,风气很不好,村民之间因为钱的事儿也常有矛盾发生。”张宪元回忆道。
眼看村里被搅得乌烟瘴气,年轻的张宪孝迫切想推动一场立竿见影的大变革。
“办宴不等于敛财,红包不等于人情”
“新年新气象,从2000年春节开始,咱们村开始施行十元礼金,大家相互监督!”1999年年末的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张宪孝话音刚落,村民们的掌声便当即响起。
能得到村民的认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从随礼一两百元到随礼十元,这一变化是怎样落地的?
挨家挨户摸底,了解村民所想。
为摸清村民心意,1999年,张宪孝和党员们围绕是否要遏制滥办酒席的问题,给村民发放了300张意见征集卡。“当年条件有限,征集卡都是一张一张油墨印出来的。从刻字,再到用油墨滚轮在蜡纸上滚动印刷,一圈下来,弄得满身都是油墨。”张宪孝笑着回忆。
征集结果如何?“超过80%的人同意简办酒席,这就说明移风易俗这个事儿必须得做。”张宪孝说。
反复多次开会,算清楚一笔账。
老党员张宪琪对20多年前开了多次的各种大会记忆犹新,“先是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开会,统一意见后,又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紧接着开了一次几百人的全体村民大会,人特别多,村委会办公室坐不下,我们还特意借了村里餐馆的大厅,才勉强坐下。”
“全体村民大会上,我给大家明明白白算了一笔账——以一年为单位,如果你去50家随礼,每家随100块,全年就得出去5000块,一次再去上两天,怎么都得耽误100天;但如果用省下的时间出门做生意,一天赚200元,50天就能赚1万元。这么一算,村民就明白了其中利害。”张宪孝说。
把握时间节点,党员率先破冰。
“那之前出去的钱怎么办?”全体村民大会上,有村民发问。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但“总得有个开头吧。”张宪孝说,“长痛不如短痛,前面随出去的份子很难理清楚。眼看着马上迈入21世纪,我们辞旧迎新,放下过去、重新开始。”
一番话语恳切有力,让不少村民深以为然。没过多久,村里党员张天武先开了个好头,他在给儿子结婚办宴时,率先垂范,只收了十块礼金,凡多给的都给村民们退回去。“村民全国各地做生意,脑子都‘活’,看到这件事儿长期对大家都有利,就逐渐铺开了。”张天武说。由此,村民们陆续扭转思想,十元礼金蔚然成风。
礼金断崖下跌,倒逼简办宴席。
“只有十块钱随礼,别说主家,随礼的人都不好意思吃饭。”张宪琪说,“现实一点看,办宴收不回来钱,大家自然慢慢就不办了,即便办宴,也只邀请最亲近的亲戚宾朋。”
为了让随礼十元的观念扎根人心,彼时村“两委”还制作出多本写着随礼十元村规民约的挂历,送至村民家中,挂在村民床头。“希望大家能树立两个观念,一是办宴不等于收礼敛财,只是借一场相聚传递祝福、联络情谊;二是红包不等于人情交往,感情深厚与否也不在于红包大小,而是靠日常生活里实打实的惦记和帮衬。”张宪孝说。
“除旧也要立新,团结就是力量”
“不办宴、不来往,那村里的人情关系怎么维系?”面对这样的质疑,张宪孝也曾在1999年的那场全体村民大会上给予回应:“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省下的钱,能发展产业,也可以捐款,一起努力让村里变得更好。”
驱车行驶在史家堡绵延约3.5公里的村道上,道路平坦,树木葱郁,路上时不时有运送轮胎的大货车驶过。而这条寄托着村民希望的“致富路”,便是20年前由村民们集资修筑而成。
张宪元对这条路的前后修建过程难以忘怀。“2005年前后,村里每天有三四百人涌进来谈生意,来往车辆很多。但我们村当时只有土路,一下雨,路上泥泞得连两轮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四轮车了。”
为进一步推动村里轮胎产业发展,村“两委”决定号召村民捐款修路。“7天时间捐了70余万元。”张宪元说,“捐款并不强制,有能力的捐一两万元的也有。凑齐款项后,老党员、村‘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每天值班蹲在现场监工,所以质量没得说,到现在这条路依然结实耐用。”
“除了修路,村里所有考上学的都有奖学金,到现在已累计资助212人;基础设施包括32盏路灯、文化广场,以及前两年为了生产安全购买的消防设备,也全都来自村民们的爱心捐款。”张宪孝补充道。
握指成拳、聚沙成塔,村民的一笔笔捐款,不仅变成了脚下的路、眼前的灯,也变成了拧成一股绳的精气神,让人心紧紧贴在一起。
跨越25年的十元礼金,连同史家堡村礼轻情意重、不图面子只看里子的文明观念,悄然影响和改变着周遭不少人。比如在隔壁的节义村,村民张兴河刚过完80岁生日,但他既没搭棚,也没设宴,只是在家里做了一小桌菜,和家人共享天伦。今年5月,在史家堡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的袁晓倩结婚,没请车队、没摆排场,婚礼前夕和好友们一起把公交婚车装饰得喜庆亮堂,载着新人的幸福驶向远方。
今年“七一”,史家堡村又自筹3万元,在文化广场办起了“乡村振兴大舞台”文艺汇演。只听咚咚锵锵锣鼓敲响,两位村民上场,“来到史家堡蹭席,给了一百找九十,主家只要十块钱,神奇!”村民们将十元礼金的礼俗编成了三句半,而这个让村民们开怀大笑的节目,名字就叫——《越来越好》。
(扫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