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庄稼医生”比本领 守牢“虫口夺粮”关
2025-08-13 16:09:18   来源:  责任编辑:林华黎

近期,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玉林村田间的水稻已进入灌浆期。此时既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稻飞虱等害虫高发的“危险期”。近日,“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四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农作物植保员)决赛在此举行,60名来自各区县的农作物植保员,在这片稻田里展开了一场“给庄稼看病”的技能比拼。

“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选手们迅速脱下鞋袜,赤脚踏入泥水。他们手中的白搪瓷盘先用水沾湿,增强对小虫的吸附力;随后将盘子轻轻插入稻行,贴近稻飞虱多栖息的稻丛底部;再均匀拍击稻丛,让虫体脱落到盘中。这一连串动作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虫情调查的精准度。

“虽然平时天天跟稻田打交道,但真到赛场还是捏把汗。”涪陵区植保植检站植保员程石一边仔细辨认瓷盘中的虫种,一边说,比赛让他发现了日常操作的细节短板,“比如拍击稻丛时,平时操作可能因力度不均导致部分害虫残留,而比赛标准让我意识到,这会直接影响虫情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干扰防控决策。”

赛场旁,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姚雄作为裁判,目光紧盯着选手的每一个操作。“植保员是庄稼的‘医生’,虫情调查就是‘问诊’,一步不到位,后续‘开药方’就可能出偏差。”他手中的评分表上,瓷盘使用规范度、虫种识别准确率、虫量统计精确度等指标,都与“对症下药”的科学性直接挂钩。

这场竞赛不止于田间实操。选手们还需通过“理论关”——面对各类病虫害图谱,要准确阐述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闯过“配药关”——使用天平进行农药毫克级精准称量并按比例稀释,误差需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重庆农作物病虫害呈现种类增多、发生规律复杂化趋势,对植保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竞赛,正是为了以赛促练,提升植保队伍“虫口夺粮”的实战能力。

据了解,该赛事因贴近生产实际、考核维度全面,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具有创新示范意义,吸引了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前来观摩学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