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市江津区石门镇玉林村田间的水稻已进入灌浆期。此时既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稻飞虱等害虫高发的“危险期”。近日,“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四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农作物植保员)决赛在此举行,60名来自各区县的农作物植保员,在这片稻田里展开了一场“给庄稼看病”的技能比拼。
“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选手们迅速脱下鞋袜,赤脚踏入泥水。他们手中的白搪瓷盘先用水沾湿,增强对小虫的吸附力;随后将盘子轻轻插入稻行,贴近稻飞虱多栖息的稻丛底部;再均匀拍击稻丛,让虫体脱落到盘中。这一连串动作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虫情调查的精准度。
“虽然平时天天跟稻田打交道,但真到赛场还是捏把汗。”涪陵区植保植检站植保员程石一边仔细辨认瓷盘中的虫种,一边说,比赛让他发现了日常操作的细节短板,“比如拍击稻丛时,平时操作可能因力度不均导致部分害虫残留,而比赛标准让我意识到,这会直接影响虫情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干扰防控决策。”
赛场旁,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姚雄作为裁判,目光紧盯着选手的每一个操作。“植保员是庄稼的‘医生’,虫情调查就是‘问诊’,一步不到位,后续‘开药方’就可能出偏差。”他手中的评分表上,瓷盘使用规范度、虫种识别准确率、虫量统计精确度等指标,都与“对症下药”的科学性直接挂钩。
这场竞赛不止于田间实操。选手们还需通过“理论关”——面对各类病虫害图谱,要准确阐述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闯过“配药关”——使用天平进行农药毫克级精准称量并按比例稀释,误差需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重庆农作物病虫害呈现种类增多、发生规律复杂化趋势,对植保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竞赛,正是为了以赛促练,提升植保队伍“虫口夺粮”的实战能力。
据了解,该赛事因贴近生产实际、考核维度全面,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具有创新示范意义,吸引了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前来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