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洪水退去 家园焕新
2025-08-13 16:09:18   来源: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7·20暴雨的救援行动中,新乡市凤泉区耿黄镇耿庄村紧急转移被困孩童。 资料图

编者按:2021年夏,7·20特大暴雨突袭河南多地。在一系列救援抢险、灾后重建工作中,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力量深度参与其中,不但为受灾群众修缮房屋、疏通道路,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更统筹公益资源、前瞻性地布局防灾能力提升和产业振兴,以“灾后重建”为原点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有效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建设之路。近日,记者重返部分受灾村庄,探访暴雨过后的蜕变与重生。

近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双楼村新修的双楼二桥上,晨曦微露,周遭草木葱茏、偶有村民穿行其中,一切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但桥头矗立的“同心桥”纪念碑却无声记录着四年前那段沉重经历——2021年7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卷河南多地,不少村庄遭受重创,数十万村民的生活轨迹由此改变。其中,双楼村二桥轰然倒塌、800余名村民的“生命线”骤然断裂。之后一段时间,村里孩子不得不绕行数公里的崎岖山路外出求学,老人寻医问诊更需冒险涉水,就连最平常的赶集采买也成了奢望。

而眼下,这座建于2022年的新桥正以更宽的桥面、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新连接起村庄和外部世界。记者发现,四年来,以一砖一瓦的乡土重建为契机,一种兼顾科学规划与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不少受灾村庄呈现出来。

曾深度参与河南多个村庄重建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负责人朱一存表示,重建工作不仅要着眼于房屋修缮、道路疏通等眼下最迫切需求,更要前瞻性地布局防灾能力提升和产业振兴,在保障公益资源公平分配的同时追求援助效能最大化;让群众成为重建主体,让投入资源产生持久效益。

不只是双楼村。如今河南不少受灾村庄都已焕发新生,“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公益力量为支撑、以长效发展为目标导向”的重建思路,也日渐清晰。

铁臂擎起新家园

四年前的暴雨,深深印刻在河南省新郑市薛店镇草店村人的记忆里——洪水裹挟着泥沙、碎石和断木,从上游四条河流一同奔涌而下,冲垮了道路、淹没了农田,1500名村民的家园在短短几小时内变得一片狼藉。洪水退去后才发现,村内2000米道路被冲毁,150亩耕地被淤泥掩埋,2座横跨汜河的桥梁被洪水彻底吞噬。

“淤泥最深的地方能没过腰,村民们拿着铁锹、扫把,试图清理堆积如山的泥沙,但人力终究有限。光靠人挖,一个月都清不完。”草店村党总支书记丁春财陷入了回忆,就在大家因为救援感到疲惫和无助时,基金会捐赠的一台挖掘机和一台装载机伴随着轰鸣声带着希望驶入村庄。“机器一进场,大家心里就有底了。”丁春财说。

挖掘机昼夜不停,清理完主干道的淤泥,装载机负责将堆积如山的杂物运走,随后又投入到道路修复、河道疏浚和危房排查中。它们的到来让重建工作骤然提速。“这台挖掘机和装载机,是我们重建的‘功臣’。”丁春财拍打着身旁的挖掘机驾驶室,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泛着耀眼光泽。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尤其注重公益资源的放大效应。以捐赠机械设备为例,不仅用于应急抢险,还考虑到了之后的共用共享,让周边村庄都能受益,为村集体创收。”朱一存表示,灾后重建完成后这两台设备并未闲置,草店村将它们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除了用于日常的环境整治、土地平整外,还对外租赁、创造收益。

这台挖掘机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先是参与修复了农村供水管网,又在冬季暴雪时变身除雪机,更在农闲时通过租赁为村集体赚取“第一桶金”。“2023年这套挖掘机和装载机还修复了700亩耕地,它们功不可没!”丁春财笑着竖起大拇指,“隔壁村有需要也会来借用,一次也能挣好几百元呢。”三年来,这两台机器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不仅覆盖了维护成本,还反哺了村里的公共事业。

在河南全省,像草店村这样受益于设备援助的村庄共有80个,160台救灾设备如星星般分布于巩义市、荥阳市、辉县等重灾区。救灾抢险过后,这些挖掘机和装载机后续陆续投入村内日常的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清运、平整土地等工程中,还支持村内有需要的居民使用。据统计,设备平均使用时长为1049.65小时/套/年,为村集体平均每年节省使用成本19.41万元,其中对外租赁的设备占比达33.5%,平均每套为村集体增收6.8万元。

废墟下的韧性生长

雨后的河南省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眯起眼睛,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河道说:“四年前的大雨啊,水都漫到那儿了。”站在大石岩村新修的石桥上,徐光望着脚下湍急的河水,远处岩壁上还留下当年洪水肆虐的痕迹,记忆也被拽回了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

“当时就听见轰隆隆的响声,洪水从山上冲下来。”徐光说,每小时200毫米的降雨量裹挟着山石泥沙倾泻而下,让这个位于鹤壁市淇县山区的村庄严重受灾——全村道路均被不同程度冲毁,13座桥梁严重损毁,电力、通讯、供水悉数中断。村民们被困在断壁残垣间,靠着仅存的挂面艰难度日,等待救援。

由于大石岩村房屋多处于山坡、半山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村民居住分散,又从未受过统一培训,抗灾能力较差,如何提升村庄长远的抗灾能力就成为大石岩村灾后面临的重要任务。

2022年6月,一个特殊的团队走进了大石岩村,基金会“韧性家园”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团队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带着施工图纸、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走访,记录每户村民的居住位置、分布情况,为每户规划出最佳避险路线,绘制出详尽的《大石岩村风险地图》。在他们的影响下,村民们也拿起纸笔,用最质朴的方式帮助项目组绘出自己所熟悉的地图和要点。这些密密麻麻的标记,承载着全村人对平安生活的渴望。

“灾后重建不是终点,而是新发展的起点。四年来,在‘理性救灾’理念指导下,如何既解决村庄重建问题,又为村庄谋划长远发展,是当下关注的重点。”朱一存说,“改变处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其对抗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

经过多次调研走访,项目将村中废弃的小学改造成1176平方米的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平日里是村民活动中心,灾害来临时则成为守护生命的“方舟”。如今走进避难中心,墙上张贴的各类应急知识海报旁,还挂着上月集体生日会的合影。这正是“韧性家园”项目的独特之处,将防灾知识巧妙融入理发日、百家宴、节日活动等村民日常活动。“28场主题活动,1916人次的参与,如今‘人人懂避险、人人会救援’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朱一存说。

最让人动容的是村里的特殊关怀机制。“我们村有93位残疾人,在应急预案中,每位残疾村民都有对应的负责人,确保灾害来临时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灵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宋炜程说,项目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让安全网真正覆盖到每个角落,确保灾害来临时不丢下任何一个人。

这份用心在2023年汛期得到了回报。当超强台风“杜苏芮”来袭时,新建的排水系统、加固的河道和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构筑起坚固防线。当应急广播里传来村委会沉稳的指令:抢险队员各就各位,大家有序向避难所撤离,请各位负责人确认特殊群体安全。村民们再没有惊慌失措的表现,而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演练过的流程应对。回溯这一切,徐光轻声感叹:“灾难让我们学会了与自然相处,村子的重建也是一场‘韧性生长’的实践。”

民宿点亮新希望

走进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上八里镇松树坪村,空气中仍弥漫着泥土的清新,石板路上传来清脆的脚步声,民宿管家正在擦拭民宿门前的招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六六山居”四个字上投下斑驳光影。

基金会“百美村庄”项目团队初到松树坪村时,看到的不仅是洪水造成的满目疮痍,更发现了这个深山村落独特的生命力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松树坪辖区内有八里沟景区和九莲山景区,“黑老婆潭”碧绿的湖水倒映着苍翠的山峦,“这些不仅是重建的资源,更是发展的资本。”朱一存说。

“我们请来了专业的乡村规划师,挨家挨户走访,在确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朱一存说,被洪水浸泡过的老屋,在加固地基和墙体后,摇身变成充满特色的民宿。

“灾后重建不只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通过培训村民经营技能、搭建销售平台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朱一存表示,项目组还组织了十余期经营培训,从客房布置到餐饮服务,从导览讲解到应急处理,村民们逐渐掌握了民宿经营的各项技能。“第一次接待客人时,我的手都在发抖。”六六山居民宿刘店长回忆道,“现在面对客人我能侃侃而谈,给他们讲每处景点的故事。”

在民宿的土特产展示区,刘店长正在打包今天要发出的山货订单,这个由项目组帮助建立的平台,不仅销售村民自产的茶叶、菌菇,还推广村里的民宿旅游,为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上个月我们接待了一个旅游团,这个月又有研学团队预订,这个月工资又能多挣些了!”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系统,屏幕上显示着各家民宿的入住情况,语气里满是激动和满足。

夜色渐深,民宿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松树坪村党支部书记黄学忠检查完防汛物资,望着潭水映照的点点灯火感慨:“以前怕下雨,现在盼客人。这场重建,让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远处,几个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远山与星空。灾难留下的伤痕正在被一点点抚平,而重建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