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开业当天,售货员向顾客展示店内销售的老物件。
走进辽宁省铁岭开原市中固镇大白庙子村“刚刚开业”的供销社,铁皮青蛙、麦芽糖等老物件摆得满满当当,另一边的货架上,包装精美的本地农产品正等着上线。“线下靠情怀吸引人,线上靠特产留住客。”大白庙子村党支部书记高世海说,这里不仅是怀旧打卡点,更是农特产品的“中转站”,零散的农户产品通过这里集中销售,还能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
“四十年前这可是十里八村最热闹的地方!没想到荒废这么多年,还能重新红火起来。”站在整修一新的老供销社前,大白庙子村里的老人们,望着墙上刚画好的“供销社记忆”主题墙画,眼里满是期待。
从村里人的回忆里,记者拼凑出供销社往日的辉煌。那时,玻璃货柜里整齐码着的确良布料、友谊牌雪花膏和铁皮饼干盒;墙角的老磅秤挂着锈迹斑斑的砝码,屋檐下的广播喇叭总在傍晚播报商品到货消息。村民们攥着皱巴巴的布票来扯过年的新衣裳,提着空酱油瓶排队打散装酱油,孩子们攥着几分钱趴在糖果柜台前不肯挪步的热闹场景,更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鲜活片段。
“以前看着这老房子空着心疼,如今改造后路过的人都要停下来拍两张。”高世海告诉记者,村里最初只是想把老供销社旧址改造成“乡愁打卡点”,过程中却面临着资金和运营人才短缺的困境。
转机来自中固镇党委提出的“党建引领、村村联建”模式。邻村梁家台村有资金和销售人才,却苦于没有合适项目。在中固镇党委、政府新的发展思路引导下,两村优势互补,共同成立“中固百策助农强村农业发展公司”。
据了解,两村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3万元组建公司,公司每年6%的收益(1.98万元)用于全镇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的差异化分红,确保特殊人群人均年收入达到2025年辽宁省防返贫监测标准(9000元),剩余收益按入股比例分配。项目预计带动10余名村民就业,零散农产品通过公司平台稳定变现。
梁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李楠还与本地网红杨威合力开展网络营销。“我每天负责短视频策划、拍摄、制作,在镜头前推介家乡特产。”杨威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据统计,中固供销社自开业以来销售火爆,客流量日超3000人,开业当天销售额突破1万元,后续日均销售额稳定在3000元以上。
“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万元,现在预计能翻好几番。”李楠说,这种“抱团发展”模式打破了发展壁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还会积极发展农文旅产业,串联周边特色景点,吸引更多村庄加入,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