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赵爱军:扎根边疆,用实干书写忠诚与担当
2025-08-15 17:21:49   来源: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边陲之地,有一个名叫龙乃村的地方。这个在党的关怀下,于1960年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边境小村,从积贫积弱到逐步富裕的蝶变历程,向人们讲述了阿佤人民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普普通通的阿佤人民,也有扎根边疆,履行忠诚与担当的党员干部。2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就是其中之一。

初见赵爱军,他身材矫健、皮肤黝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这位看似平凡的汉子,却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赵爱军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山河无言,实干为证。

2010年之前,龙乃村仅靠一条崎岖的山间羊肠小路通行,群众出行极为不便。“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们就信他服他。”吃够了苦头的村民,以质朴方式表达着迫切的愿望。

面对这一难题,刚当选村委会主任的赵爱军带着村里的干部用脚丈量公里数,发动群众开挖路基。短短3个月,村里就修通了7公里毛路,让村寨之间的通行困难成为了历史。如今,龙乃村所辖的6个自然村个个都通了硬板路。

要致富,先修路;一路通,人心齐。龙乃村的发展空间也就此打开。赵爱军带着村里的积极分子尝试发展林果、蜜蜂、蔬菜等产业,并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员群众到县城经商、务工,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龙乃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的龙乃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柏油路取代了昔日的毛路,崭新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的脸上满是自信与幸福。2024年,龙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既要建设好家乡,还要守护好祖国边疆。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就是守好我们自己的家,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赵爱军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龙乃村有3.9公里长的边境线,边境线离最近的村民家仅200米。他以村里的党员为骨干,组建抵边护村应急突击队、边境巡逻队、联防队,常态化开展巡边守边护边。

多年来,赵爱军的巡逻里程累计达7000多公里。几年前,在联防队的一次巡逻中,面对跳车逃跑的偷渡人员,赵爱军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拉扯中与偷渡人员一起滚下10多米高的陡坡。最终,他强忍疼痛,将偷渡人员制服。每每想起,心里都有些后怕,可赵爱军内心却无比坚定:“无论如何都值得!”

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赵爱军还编了一段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巡边,采茶就是守边。”如今,这段顺口溜已经成了村里的流行语,守卫边疆、永不换防的信念融入到了村民的血液里。

如今55岁的赵爱军,依旧日夜坚守在边境一线,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这几年,他用汉语、佤语讲述爱国主义教育故事,不断增强边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