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向海图强”大有可为
2025-08-18 18:01:56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充满挑战的宏观环境下,中国海洋经济再次展现出澎湃增长势能。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洋经济顶住压力,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这一增速再度跑赢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水平。

在其背后,我国海洋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稳步增强,16.7万公顷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激活超5000亿元投资额;主要海洋传统产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海洋旅游业表现亮眼,海洋交通运输业韧性凸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稳健增长,可用于海洋药物研发的“海星大模型”正式发布,兆瓦级发电机组“奋进号”已连续并网运行超3年……

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99097亿元,2024年则跨越10万亿元大关,增长率达5.9%。

这份成绩单源自我国所拥有的浩瀚海洋资源禀赋,更彰显出海洋经济在复杂变局中的惊人韧性。在笔者看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动能仍在累积。

其一,政策利好指引海洋经济发展航向。

海洋经济横跨海洋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等领域尖端科技,对装备材料、密封技术和能源系统构成挑战,仅凭市场力量难以支撑高昂成本与深度协同。政策的指引能够引导产业方向,集中资源构建海洋经济科研体系,定向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驱动深海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攻关,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此外,上海、广东、福建等多地先后出台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引海洋经济发展航向。

其二,产业升级激发海洋经济新动能。

海洋经济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正在进一步打开产业的想象空间。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传统海洋经济产业链,驱动其向更高效率与更优质量演进。

船舶工业通过引入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与全周期优化,显著提升了建造质量与运营效能;在物流端,智能化航运大模型的运用,有效优化航线规划与运营决策,为远洋运输持续降低综合成本;在渔业领域,智慧养殖与管理系统的普及,大幅减少了渔民无效出海频次,推动单船产出与经济效益跃升。

同时,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新一代通信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无人机运输作为突破性的物流解决方案,正极大提升生鲜水产品的转运效率与可达性,使“深海鱼鲜活直达”从愿景走向现实;而5G-A通感一体技术的商用部署,则构建起保障海洋经济活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些创新汇聚成合力,正加速海洋经济向智能化、高值化、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

其三,投融资活跃支撑产业扩张。

海洋经济具有资金密集型、高风险性和长周期特征,涵盖港口建设、远洋船舶制造、海洋能源开发、深海养殖等重资产领域,初始投资规模动辄数十亿元。若无系统性融资支持,大型项目难以启动,产能扩张更无从谈起。近两年来,海洋经济产业投融资持续活跃。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2024年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达114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17.0%。另据公开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涉海融资市场延续向好态势,7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36.2亿元。

此外,福州、厦门等地正在通过组建产业基金等形式以真金白银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亦提出研究建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同时,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产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我国拥有辽阔的管辖海域和丰厚的海洋资源,当下,这片“蓝色国土”正加速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在政策引领、科技突破与金融活水的三重合力下,海洋经济的增长动能有望加速释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