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狂暴山洪裹挟泥石奔涌而下,田毁路断。当灾情讯息刺破雨幕,一群身影已逆流奔向最前线——他们正是天津市宁河区援派甘肃省榆中县的干部与专技人才。千里之外的山海情谊,在风雨中淬炼成钢。
“医疗救治一刻不能停!”挂职榆中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宁河区干部王龙,嗓音沙哑却语气坚定。自山洪暴发那一刻起,他的脚步便“钉”在了抢险链上:县医院统筹救援争分夺秒,晨光未启时已在县医院保障秩序,暮色四合时又扎进马莲滩村指挥转移。他挨个查看乡亲碗里是否有热饭,身上有无御寒衣。三天三夜,他的日程表上只有“下一处需要他的地方”。
宁河援派工作组与当地人民并肩挽臂,摸清冷暖。受灾群众的屋檐下,宁河援派工作组的身影出现在各家各户。他们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下灾情中谁家房塌了、粮淹了,谁家圈里牲口没了着落。这些沾着泥土的数据,转眼便化作宁河后方精准驰援的坐标。
与此同时,安置点的临时诊室飘散着消毒水的气味。来自宁河的医生李瑞娟、于平、王冉手中的血压计和听诊器,成了群众心头最踏实的依靠。“大娘,莫慌,血压稳着呢。”轻声细语熨平了患者焦虑的皱纹。另一边,刘军、张德兰正进行外伤清创,一句句宽慰也悄然缝合着心灵的裂痕。专业与温情,筑起无形的堤坝。
淤泥没膝的街巷里,宁河干部王哲响应榆中县委号召,扎进清淤队伍,他挥动着铁锹,与乡亲们你一锹我一铲,泥水溅满了衣裤。
自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宁河区与榆中县便结下不解之缘。从人才交流到产业合作,从民生帮扶到消费协作,两地在携手共富的道路上同频共振、互助共进。脱贫攻坚战场上,两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早已融入两地发展的血脉,成为应对挑战的坚实根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天津市宁河区委、区政府紧急筹措的20万元救灾资金,如及时雨般穿透灾云,洒向榆中大地。这数字背后,是“兄弟县”千金一诺的担当。从挂职干部挺立一线的脊梁,到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撑,宁河区以行动诠释:山遥水远,割不断血脉相连。
此刻,洪水的狰狞虽未全然退去,但希望的种子已在淤泥中萌芽。宁河区与榆中县,这两双跨越千山万壑紧紧相握的手,正一同抚平大地的伤痕。山洪冲得垮田埂,却冲不垮人心深处连成的桥,在风雨同舟的岁月里,必将通向炊烟重起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