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青来集”正青春
2025-08-18 18:01:4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余村“青来集”一角。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代诗人王安石描述的诗意画面,如今已成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真实场景。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余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3年,以余村为核心,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三个乡镇组团发展,计划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大余村”组团式示范片区。

在发展“大余村”的过程中,“青”又有了另一种含义。今年以来,天荒坪镇积极响应省市县关于青年人才的战略部署,以“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大余村”建设为契机,以余村为样板,重构逆城市化大场景乡村优势,在余村创新建设青年人才社区。

“青来集”是“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的核心启动区,也是入乡青年的聚集地。园区占地面积80亩,内有建筑26栋,是集综合服务、企业办公、休闲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创业孵化空间,主要招引总部经济、成长型数创公司、优秀创业团队、数字游民等,现已入驻29家企业,吸引来村青年1200余人。

亦城亦乡

打造数字游民聚集地

DN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可以算作“青来集”里青年人最活跃的地方。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游民社区之一,2023年6月开始运行。“大家可以把数字游民理解为,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在全世界各地办公赚钱的一群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00多个年轻人到这里工作或学习过,最少入住时间为7天,平均为两个月。”公社运营人员张佳告诉记者。

公社室内面积为7188平方米,共配备单人间到六人间的各类宿舍50余间,各式工位200个,可同时容纳140人入住及办公,目前入住率达95.1%以上。楼下办公,楼上住宿,还有充足的公共空间用于休闲社交,这样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我是做翻译工作的,上班比较自由,自己在家里工作没有社交,但在这里就能遇到合得来的小伙伴。”一位来自安徽省的数字游民告诉记者。

据统计,公社的数字游民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四分之一来自浙江省内,四分之一来自上海市,剩余的也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从城市到乡村,这群青年人有着自己笃定的理由。在“为什么选择安吉作为数字游民的目的地”的调查当中,排名前三的回答分别是:社群氛围、成熟的数字游民社区和生态环境。

目前,“青来集”拥有独立式、共享式等各类办公工位1200余个,配套食堂、咖啡、火锅、烧烤等11个商业业态以及人才公寓12处,另有阳光草坪、青来广场、田野露营、大自然工位等公共服务空间,给了青年人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音乐、手作、养生、徒步、宠物、公益……在这里,青年人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圈,还能和当地村民一起参与活动,交到当地的朋友。

“我们通过搭建陪伴式成长的企业服务与人才服务体系,赋能企业及人才发展;通过参与式共创的乡村共建机制,营造社群化生态,让青年通过社群,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圈子、找到归属。”天荒坪镇党委委员方达表示。

共创共富

吸纳“全球合伙人”

以数字游民的身份来到余村,两年过去,张佳已将自己归属到了这里。她创业成功,成为拾回二手循环实验室的主理人,成为余村的新村民。“特别是在成为‘余村全球合伙人’后,我能明显感受到,我跟乡村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我逐渐深入到乡村中去了。”她说。

2022年7月,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正式发布,结合余村及其周边4个村的产业情况,整合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公开招募,邀请全球英才共建。“合伙人要遵循‘两入股三收益’的分配原则,利用‘大余村’范围内村集体或乡镇资产和资源开展业务,与村集体共享收益。其中村民将获得股金、租金、薪金三种收益的分红。”方达介绍道。

在天荒坪镇“青来集”41号楼,湖州云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排排工位上,年轻人正忙碌着办公,进行图书数字化资源的线上制作、对“书链通”平台进行性能优化……“我们在出版商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助力出版商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目前累计服务超2800家教育图书出版商,助力商家链接、服务读者超过2.7亿人。”公司合伙人、财务总监王超说。

2023年6月,该公司选择将总部从杭州搬来安吉。“当时园区还没正式开园,但前期在跟当地政府沟通对接的过程中,我们就感受到了这里的吸引力,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越的区位优势,还有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全方位服务。”王超说。自决定入园后,在天荒坪镇政府的全程跟踪服务下,短短几个月时间,企业就完成了“搬家”,并成功招引80多位年轻人来此上班。“政府服务周到,园区配套齐全,员工稳定性远超我们的预期。”他说。

在政策扶持上,余村诚意十足。“全球合伙人计划”推出5个方面50余项支持政策,设立余村产业基金,在创业空间、餐饮住宿、项目运营、人才引育、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入乡青年人才可申请生活补贴,创业用房可享受“三免两减半”政策并提供硬件装修服务,可申请创业启动贷款。目前,“大余村”已吸引了60多个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落地。

互通互联

扩大余村“交友圈”

即便不在余村,外来的青年人也可以成为余村的一员。“云村民计划”是余村发起的一项城乡破圈计划,让更多人成为乡村一员,参与乡村发展,享受在村美好生活。2024年4月,由“大余村”返乡青年戴勋创办的大麓青年音乐节在安吉举办,“云村民”首次在线下进行招募。短短一个月,“云村民”数量就已破万。截至2024年,总注册人数已达70276人,其中18~29岁人群占到41.3%。

围绕“我在余村有点tian”主题,“云村民计划”分步式实施“我在余村有点田”“我在余村有点甜”“我在余村有点钿”三大行动。注册成为“云村民”后,大家可以参与云认养、云畅游、云共创、云过节、云社群五大行动,享受认养田园果蔬、畅游景点民宿、打卡乡村活动、共创乡村事业等特有权益,创造与土地、乡村、自然最深的连接。当然,“云村民”也有极大的可能转化为“余村合伙人”,实现共享、共创、共富。

如今,“我在余村等你”已经升级为“走出余村找你”。为了进一步拓宽青年入乡渠道,2024年9月起,“余村云村民·三百行动”正式启动,即百社行、百校行、百城行,通过深入社区、高校、城市,扩大“云村民计划”的影响力。针对高校青年学子,余村还升级推出“青鸟计划”,以校地合作、实习实践、就业转化、创业孵化为价值链,探索青年入乡新路径、新模式,搭建高校、乡村、企业的互动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从广泛参与的“云村民”,到短期驻留的数字游民,再到在地共发展的“全球合伙人”,余村秉持“爱青年之所爱,助企业之所需”的服务宗旨,建立了一套“渐进式”青年入乡模式。“现在村里的新乡民人数已经超过了原乡民,说明我们村的吸引力在持续上升,村里的活力越来越足。”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

从“青山”到“青年”,余村正持续焕发出无限生机,并已感染到了整个安吉。近年来,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持把“招引10万青年大学生”作为第一战略目标,深化产业、人才、运营三大变革,以乡村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三新汇聚”,走出了一条以青年入乡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县域乡村现代化实践路径。经过三年的努力和探索,全县累计吸引青年入乡4.3万余名,推动每年新增常住人口1万左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