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闽山闽水,万物并秀。从泉州惠安的台创园,到宁德屏南的生态田,从三明将乐的千亩蔗海,到漳州龙海的果蔗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助力产业发展,用文化赓续民族根脉,交出了一份“科技赋能、文化铸魂、产业振兴”的青春答卷,将农科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叙事写在了八闽大地的田垄之间。
用“海峡乡音”汇聚成“同心强音”
当台湾青创的智慧种子遇见大陆乡村振兴的春风雨露,既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嫁接实验,更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生动注脚。“闽台同心乡约振兴”实践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台创园,在与台胞张玲惠张女士面对面解码“台农经验”如何嫁接大陆沃土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完成了《两岸农业合作案例调研报告》;“海峡青耕”实践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农业创业园,实地探寻两岸农业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机遇,深入了解以周一平先生为代表的青年“新农人”如何将台湾特色水果产业的品种和技术优势引回家乡并推广,以农业科技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把台湾经验本土化,就要先听懂这里的土壤。”实践队队长周学隆说到。
把“学科高峰”铺展至“产业高原”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的甘蔗,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孤本,而是从课本延伸到大地的“活教材”。由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骨干组成的“甜蜜蔗里”实践队和“漳”显特色“蔗”里致富实践队,以“一根甘蔗”为牵引,在同安田洋村烈日下的蔗垄间,为农户定制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在漳州星科源种业,见证0.2毫米茎尖分生组织的“细胞手术”,把带毒率从30%降至5%,LED光谱、潮汐灌溉让种苗实现周年标准化生产;在永春国家现代产业园,三千亩脱毒蔗田绿浪翻涌,“蔗—稻”轮作、田园观光、研学体验、甘蔗奶茶店等融合业态让亩产值从4000元跃至1.2万元。一路走来,队员们既体验了两岸同根的“甘蔗祭祖”文化,也记录下科技让小甘蔗撬动大产业的甜蜜图景:种苗整齐度提40%、茎粗增15%、亩均增收5000元,2000余户农民共享成果。
让“科技小院”迸发出“青春动能”
在希望的田野上,青春与科技同频共振,“科技小院”成为青春与乡土双向奔赴的“会客厅”。在浦城水稻种业科技小院,面对浦城县忠信镇“银发农业”困局,“乡村振兴同圆粮梦”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桃园、金凤、忠信三村,调研老龄化、撂荒地现状,提出“高标准农田+智能装备+种业芯片”破题思路;在建瓯蔬菜种业科技小院,实践队员下田取土样、测数据,为精准施肥与品种改良建“数据库”,现场示范玉米-辣椒间套作、茄子绿色防控技术,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依托连城地瓜科技小院,“红耀薯乡”实践队开展走进泉州惠安家兴农场,探访全省首个5G+智慧盐碱农业园区:270亩盐碱地借助5G、物联网和暗管排盐实现“脱胎换骨”,特色果蔬年产值19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名农民共同富裕;在秀屿旱作水稻科技小院,“青春赋能农场兴深耕沃土助振兴”实践队深入农业园,把课堂里的植物生理、生态循环知识化作农作物控温、秸秆制肥、直播带货的田间方案,在再生稻试验田,他们跟随教授插秧辨虫,与农户签订“技术结对协议”,推广“稻-渔共生”模式,助力亩产增收。
这个暑期,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殷切嘱托,扎根基层一线,勇于创新实践,在八闽大地上写下“请党放心、强农有我”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