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模仿“蹭饭”切莫走偏
2025-08-21 18:17:0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前不久,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走进村民家“蹭饭”走红网络。他的视频凭借质朴与真实引发广泛共鸣,董桂林本人因此被网友称为“蹭饭书记”。然而,热度上来之后,模仿者蜂拥而至,各类“蹭饭秀”却渐渐变了形、走了样,让人不由得感慨,模仿“蹭饭”切莫走偏。

在模仿“蹭饭书记”的视频里,有人是“硬蹭”,大热天里,饭点已过,硬让村民重新开炉灶,生火炒菜。一桌丰盛的菜品摆上桌,看似热闹,实则扰民添乱。有人是“装蹭”,比如有的主播背着手站在村民院子里,摄影师跟拍,助理跟随,准备就绪就开始表演——“老乡,家里做啥好吃的?我来蹭口饭”。这种表演,更像是“视察”而非交流,不仅失去真实,还令群众心生隔阂。还有人“乱蹭”,甚至打出“挑战0元在农村蹭饭”的噱头,编排情节反转,将村民的善良当作剧情,消费淳朴与真情。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基层干部也加入其中,把农村当“取景地”,把村民当“群演”,这种做法,镜头前热闹非凡,镜头后却让村民暗自摇头,不仅打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更损害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

董桂林“蹭饭”收获满屏点赞,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他所蹭的饭,多是孤寡老人的家常饭,既陪伴唠嗑,也温声问候。镜头中没有摆拍痕迹,只有与老人自然而然的交流和真情流露的互动。这种真诚与朴实,让人感受到温情与善意。群众点赞的,并非“蹭饭”本身,而是干部能放下架子,带着尊重走进百姓家,与群众同坐炕头、共叙家常,成为“自家人”。

我们当然欢迎干部走进农村吃农家饭,但模仿“蹭饭”不能走偏。吃农家饭的真正目的,是干部和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听群众掏心窝子说难处;干部真正要追求的,不是点赞数,而是老乡们实实在在的笑脸。

基层工作的根基,从来不在镜头里,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入户走访中,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不只是“蹭饭”,干部的精力应放在为农民服务的方方面面上。比如,帮助农村修好路、引来水,发展联农带农产业,落实低保、医保等政策,确保群众该享的实惠一分不少地落进村民口袋里。对群众来说,只要干部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办好,就会被他们记挂在心里。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干事创业的路自然也就走通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