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都梁家村的梁家学堂前,大学生志愿者高小杰(第三排右二)和学生们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老师,请问这个单词怎么读?”10岁的冯羿嘉举起英语课本,好奇地询问。讲台上,18岁的大学生高小杰俯下身,耐心地带他重复发音。这一幕发生在山东省招远市苇都梁家村的村史馆里——如今,这里挂上了“梁家学堂”的木牌,成了30多个农村孩子暑期的“知识乐园”。
这个胶东小村庄用12年的坚持,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教育之路:返乡大学生教学、村集体资金支持、老村史馆变课堂。没有豪华的设施,但沙沙的写字声、稚嫩的问答声和墙上“仁义礼智信”的木简匾额,共同描绘出苇都梁家村中的动人画面。
苇都梁家村的这处“土学堂”何以让教育之灯点亮文明乡风?答案,就藏在村里。
“孩子们是乡村的希望”
走进苇都梁家村村史馆,眼前的画面令人眼前一亮:古朴的石墙、黛瓦与“梁家学堂”的门楣相映成趣,红底黑字的对联、“福”字与门旁贴着“丰收”的草顶圆仓,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孩子们是乡村的希望,教育好孩子,乡村就有未来。”村党支部书记高向军站在学堂门口,欣慰地望着教室里埋头学习的孩子们。12年来,这座由村史馆改造的学堂,不仅解决了学生暑期托管难题,更成为苇都梁家村培育文明乡风的摇篮。“我们动员在外读大学的学生回来给孩子们上课,不光是补文化课,更要培养孩子们知礼义、懂廉耻。”高向军说。
刚高考完的高小杰是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之一,她笑着说:“我来学堂帮忙一方面是为村里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是增加工作经验,带学生上课学好、下课玩好,我和他们都快成朋友了。”
“村里大广播一响,我就知道今年的暑期托管班又开课了。”初中生步晓茼合上数学作业本说道,“之前在家里自控力差,来学堂里我的学习效率提升了。”
村民李红弟刚从山上的苹果园打完药下来,她的大孩子曾经也上暑期托管班,如今上三年级的小女儿梁雨菲也被送到托管班了。“我文化水平不高,以前在家里我也辅导不了她,她很爱玩,现在她回到家后会写字、读英语,还会把用过的东西物归原位了。”李红弟高兴地说。
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村里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
在文明实践广场的公示栏上,一张大红喜报格外醒目:“春华秋实,桃李满园,苇都梁家村学子中考、高考捷报频传,成绩喜人,特予嘉奖……”上面详细列着今年中高考学子的姓名、成绩,以及他们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这份全村公示的荣耀,彰显着苇都梁家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村里实实在在的教育投入。村集体每年从苹果种植收入中划拨专项资金,设立奖学金制度:凡是考上重点高中奖励600元,本科奖励1000元,研究生奖励2000元,博士生奖励5000元。马上要去南京林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梁洁说:“奖学金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动力。我要学的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希望以后能用所学回报家乡。”
“从小学到研究生,村里一直支持着我的学业。”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高振斌感慨道,“校车补贴、奖学金,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我们农村孩子看到了希望。对我来说,读书确实是最好的出路。”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家乡的感恩之情。
红榜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在诉说着教育如何改变着这个小村庄。
“教育不只在书本上”
纺花机、老钟表、连枷、二八大杠、缝纫机……村史馆旁边的民俗老屋里,上个世纪的老物件陈列得整整齐齐。村里的石器广场上,石槽、石碾、石臼保留着村庄的民俗历史,让孩子们得以在这里触摸祖辈的农耕记忆。“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村里娃娃们都叫得出名字。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传统农耕文化。教育不只在书本上,更在生活的点滴中。”高向军说。
不远处健身器材旁的空地和文明实践广场,是村里威风锣鼓队的常驻地。每天傍晚,只要锣鼓声响起,这里很快就会聚集起一群村民。
“15年前村里成立了威风锣鼓队,每年正月初十,镇上都会在我们村的文化广场举办文艺比赛,村里总共不到150户人家,有一年比赛足足有140多人参加,大家都特别积极。”苇都梁家村威风锣鼓队队长高德成说,“之前村里老人多,在家孤独,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看电视、聊天,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有了锣鼓队,老人觉得生活有奔头了!”
从六七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小锣鼓到大锣鼓,从镇里打比赛到市里展演,苇都梁家村锣鼓队用很多个“第一名”证明了本村村民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梁家大舞台,精彩等你来”文明实践品牌的打造,也让村民们在农闲期间能够开展文艺演出、戏曲演唱等,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
此外,每年清明节时,村里还组织孩子们走进墓地,用鲜花代替传统祭奠用品,在无声的仪式中教他们追思与尊重;邀请交警队民警进行交通安全宣讲;下雪天村道堵塞,“红领巾”志愿服务队的小朋友还会去铲雪、捡拾垃圾……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文明乡风悄然浸润这个胶东小乡村。
言传身教育新风
“在我们这儿,‘烧七’的习俗延续了几代人。‘烧七’指的是在逝者离世后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周期,其中第七天为‘头七’、第十四天为‘二七’,以此类推分别是‘三七’‘四七’‘五七’,在这些‘七天’要举行仪式来祭拜和缅怀亡者。”村民高春生解释。
“五七”为逝者去世35天,在苇都梁家村是比较隆重的日子,加上周年祭,每场白事一个家庭往往要操办四次宴席,一次十几桌,一桌五六百元饭钱,四场下来花费近四万元。这笔沉重的负担,让很多村民不堪重负。
教育的力量,更延伸至苇都梁家村移风易俗的实践中。村里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进行教育引导,如今丧事当天只筹办四菜一汤,“烧七”时最多六菜一汤,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
走进村里的红白事大厅,简朴的木桌椅整齐摆放,墙上贴着“移风易俗”标语。“这个大厅是村民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村委会出资购置了一批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村民办红白事只需要每桌交3元的折旧费。今年在这办了7次红白事。”高向军说。
苇都梁家村媳妇孙殿艺回忆起自己家办白事的经历,三年前她的公公、婆婆因病在三个月内相继去世,治疗已经花掉了很大一笔费用。“要按旧俗,光‘烧七’就得花两万多元。”孙殿艺掰着手指算账,“现在简办后省下一大半,生前多尽孝,比什么都强。”她的话语朴实,却道出了教育带来的观念之变。
为了让新风落地生根,高向军巧妙地将村规民约缩印到“福”字挂历上,再免费发放给村里各家各户。“一张3.45元的挂历,起到的效果可翻了不少倍。谁扔它,不就代表扔‘福’吗?到现在很多村民家里还挂着。”高向军的一句话,透露出了教育观念与基层治理结合的大智慧。他的办公室里,那张“福”字挂历仍然醒目,在墙上挂了整整十年之久。
教育,还在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中传递着温度与文明。炎热的午后,幸福家园老年活动室里,理发师刘翠敏正为老人免费理发:“60岁以上老人凭村里发的免费理发票就可以理发,每月两次,雷打不动。”2024年腊月二十八,高向军带领村“两委”成员抬着食盒,为“好媳妇”的娘家送喜报,用“好事做在婆家,喜报送到娘家”的创新做法,将“不弃不离行孝道”的春联贴在门楣上……崭新的文明观念正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风貌。
夕阳西下,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文明实践广场上锣鼓队正在排练,几位老人坐在幸福家园里闲话家常……从一堂课到一座学堂,从老物件到新乡风,苇都梁家村用12年的坚守,诠释了教育在培育文明乡风中的力量。当教育的明灯照亮每个角落,文明的种子会在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之花。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