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8日报道(通讯员 詹杰 陈得盛)8月21日下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翔满农业公司柑橘园基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肥+”产业现场观摩会。此次活动是2025年度广东省紫云英绿肥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国家-省级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专题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粤闽两省在绿肥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与产业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据悉,新会陈皮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规模达280亿元,种植效益显著,但长期以来面临控草成本高、除草剂药害、农药残留和果树寿命缩短等瓶颈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于今年5月引进了由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草资源保护与利用”首席研究员应朝阳团队选育的夏季绿肥印度豇豆等品种,在新会柑橘园开展套种示范。
观摩现场,柑橘园中套种的印度豇豆长势旺盛、绿意盎然,展现出优异的覆盖性和生态适应性。农场技术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在省绿肥专家指导下试种印度豇豆、硬皮豆等绿肥品种后,印度豇豆在高温高湿的夏季表现出色,至今未除过杂草,比往年同期节省2-3次除草用工。专家和代表们现场察看时发现,拨开印度豇豆植株后不见杂草,根系根瘤显著。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表示,绿肥果园模式有助于化肥减施、生态控草、培肥改土等,实现降本增效和果品提升,是未来绿色果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曾思坚表示:“闽粤两地农业科技合作成效显著,福建的绿肥品种和技术为广东果园绿肥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是跨区域协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范例。”
现场还设置了绿肥种业、专用农机具等企业展位,系统展示绿肥产业链相关产品与服务,吸引众多与会代表驻足交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科沃土生态草业产业研究院也应邀参展,进一步推动“闽种粤引”与科技融合。
此次观摩会不仅是福建农业科技成果在广东省落地见效的生动体现,也为跨省农业科技合作与绿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对持续推进区域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