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莫让“采菌游”无序生长
2025-08-29 18:08:32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夏天,“到大理苍山采蘑菇”成为网红项目,吸引大量游客进山寻找、采摘各种野生菌。而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正对苍山生态构成威胁。记者近日前往云南大理苍山进行了调查。记者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输入“大理采菌子”等关键词,立即出现大量相关视频和图片。这些内容以“采菌体验”和“拍照打卡”为主要卖点,吸引大量游客关注。

今年夏天,“到大理苍山采蘑菇”俨然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晋网红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涌入山林。然而,这股看似充满野趣的潮流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破坏、中毒风险、安全事故等多重危机。当自然体验异化为无序狂欢,是时候冷静审视:我们究竟是在亲近自然,还是在伤害自然?

表面上看,“采菌游”满足了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游客也亲自体验到了在山野丛林采摘收获的新奇感、满足感。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手捧野生菌、漫步林间的画面,的确充满诱惑。但记者调查揭开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植被被踩秃、菌丝遭破坏,所谓的“科普讲解”错误百出,有毒菌类被误判为可食用品种。更令人忧心的是,组织者多以“有资质”自居,出示的却是毫不相干的户外运动证书,而平台为这类活动提供推广服务几乎“零门槛”。种种乱象,已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践踏得面目全非。

生态破坏只是问题的一面。野生菌采摘的失控,正直接威胁游客生命安全。云南作为我国毒蘑菇种类最多的省份,剧毒蘑菇品种超过20种,中毒致死案例并不罕见。即便经验丰富的当地菌农,每年也难免有中毒甚至死亡的,更何况由不专业导游带领的游客?一旦误采误食毒蘑菇,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迷路、摔伤、遭遇自然灾害等风险,也随着进山人数激增而放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低海拔区域菌源减少,为了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采菌队伍正在向导的带领下,不断向高海拔保护区深入。这也明显违反了《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中关于核心区、缓冲区的禁止性规定。当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坦言“监管难度大”,但这不能成为放任不管的理由。

面对这些问题,简单的“叫停”并非最终目的,但当前确有必要对野蛮生长的“采菌游”按下暂停键。当地政府应当立即整顿无序采菌活动,对缺乏资质的组织者予以处罚,并督促网络平台下架违规推广内容。从长远看,则需建立科学的野生菌采集管理制度,明确准入资质、活动范围和生态保护要求,实现体验与保护的平衡。

苍山的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不应成为短期流量的牺牲品。唯有将安全与生态置于首位,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身边的自然遗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