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农业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时代呼唤新农科,新农科需要新农人。高校农学院作为我国农业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高水平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近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全国农学院院长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农学院院长、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农业学科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优化学科布局,打牢教育基础
伴随着新一轮技术与产业的革命,现代农业正在向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转型,农业生产呼唤着能够玩转“黑科技”的专业人才。2020年,东北农业大学申请开设智慧农业本科专业,但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定位这个新兴专业?如何组建师资队伍?如何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真正的有机融合?
经过数年的探索创新,目前,该学科建设已有了成熟的思路。“智慧农业专业着眼于智慧农业相关产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以成果导向教育为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农学、植物保护学、信息科学和统计学基础,突出智慧农业特色。”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辛大伟表示,“我们形成了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国际化的‘三跨一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适合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的智慧农业专业的多元化、立体化人才培养新方法、新路径。”
自2019年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农学院纷纷作出尝试,转型升级传统农科专业,设立新兴专业,优化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林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方面加快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融入农业教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李学军表示。例如,借该校成立未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契机,开设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课程,推动“农学+”全产业链融合创新。
今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学院成立,本着“以工强农、交叉创新”的理念,着力打造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目前,该学院已设立作物科学系、生物育种系、智慧农业系,36位教师来自4个学科门类13个一级学科,具有扎实的跨学科教学基础。
“面向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必须把服务农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作为新农科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把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作为重中之重,推动构建农工交叉、融会互促的学科生态,打造能够支撑引领农业创新发展的农业教育,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表示。
加快科研攻关,激发创新势能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农、爱农、兴农人才,如何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地头,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破解。”黑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井立强在论坛上表示。
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由此拉开了该校农学发展的序幕,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学与科研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结合。瞄准甜菜育种目标,师生们接力攻关,构建了从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到养分管理、耕作制度,再到品质评价、产品加工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壮大科研创新力量,已有不少高校农学院取得了成功经验。郑州大学农学院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营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深度合作,未来将在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分子设计育种、农业资源高效创新利用、绿色植物保护、农业大数据与气候智慧型农业等方向重点布局。
近几年,华中农业大学在湖北省襄阳市建立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学校的耕读教育基地、产创教融合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目前,湖北省肉制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作物绿色生产先进技术研究中心,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创新研究中心及棉花、小麦等11个科研团队已经进驻,与襄阳农科院深度融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金双侠表示。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自主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团队,并给予科研项目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该院已遴选资助10个学院科技创新团队、3个科技创新培育团队,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每个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建设经费50万元,培育团队支持20万元;遴选资助5个学院成果转化团队、2个成果转化培育团队,以高水平的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每个成果团队支持经费30万元,培育团队支持10万元。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振兴人才
“我们现在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视高水平理论研究,但是很多学生到农业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很难适应,很难解决新的困难。如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和产业、科研单位、企业深度融合,我想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论坛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朱龙付提出了这样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农学院开拓思路、亮出高招,让学校和企业都变成了学生们的课堂。
依托中国农业国际促进会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种企联合开展“校际联动 校企合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种子销售前的实验室检测、大田育种、商品化制种等环节,了解我国种子行业前沿,提升实践能力。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将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并优先吸纳毕业生,联合开展良种选育等课题研究,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建新农科产业孵化园,开发产品带动农户增收,并通过田园乡村流动直播间培养新媒体营销人才。
“我们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出‘大豆生物育种专项培养计划’,成立了全国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还举行了专业共建和融合育人研讨会,共同开设课程、编著教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王益华表示。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特别推出“双壹计划”,即“一乡(镇)一名研究生”订单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结合属地需求,培养一批“一懂两爱三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该项目于2022年在海南省率先实施,目前已推广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