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广东省惠州市与贵州省黔西南州跨越1500公里山海,携手构建全方位协作体系。5年来,惠州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民生情怀,聚焦黔西南州7个县(市)发展需求,通过资源互补、产业共建、民生共享,绘就了一幅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数据见证情谊:5年来,惠州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7.7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95.3亿元,实施协作项目724个,为黔西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产业协作: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眼下,安龙县春潭街道阳方社区蔬菜基地里,田垄间翠色欲滴的尖叶菜心在晨光中摇曳。工人们动作利落地采摘、分拣,冷链货车往来穿梭。24小时内,这些蔬菜便能被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过去基地只有300亩,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技术落后、销路不畅,蔬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是常有的事。”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先涛指着智能水肥灌溉系统感慨,“惠州仲恺高新区不仅派驻技术团队全程指导,还牵线对接大湾区的订单。如今基地规模扩大到1400亩,通过轮茬复种年种植面积超4200亩,亩产翻了两倍,成了对接全国市场的‘金篮子’。”
基地工人潘登美谈及这些年的变化,也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咱们基地规模小、产量低,销售渠道也窄,蔬菜根本卖不上好价钱。在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大力帮扶下,阳方社区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产量也跟着提升,订单更是直接送到家门口,收入比过去多了好几倍!”
帮扶结对子,产业旺路子。阳方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发展精品蔬菜种植,使得贵州大山的新鲜蔬菜能够迅速运抵粤港澳大湾区餐桌,这只是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与黔西南州安龙县大力实施产业协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统计,5年来,仲恺高新区与安龙县结下了深厚的“山水情缘”。在产业协作中,先后投入惠·黔东西部协作资金达1.6亿元,重点推进实施项目68个,并引导带动社会投资约22亿元建设了多个产业园区和项目,为安龙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劳务协作:架起就业增收“连心桥”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兴仁市的孙光梅对此深有体会。早在2008年,她和丈夫前往惠州市博罗县务工,如今夫妻二人在家乡的力泰密封厂工作,每月收入6000多元,厂里不仅包吃包住,还聚集了不少兴仁老乡,这让她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同样,免费包机返岗,一站式贴心服务的故事在惠州与黔西南州之间温情上演。
今年2月4日,在兴义万峰林机场,85名务工人员怀揣着对新年的期待,拎着暖心礼包免费乘坐前往惠州的航班。当飞机降落在惠州平潭机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代表早已等候多时,安排好的直通车无缝衔接,让务工人员实现了从“出家门”到“进厂门”的全流程贴心服务。
“真没想到,过完年能免费坐飞机去打工,这趟旅程太省心啦!不仅省了机票钱,还不用操心抢票的事儿,到了惠州还有专车接送,今年我都敢多带点家乡特产出门了。”务工人员吴克香感慨地说。
此外,惠州市人社部门还积极打造“接—送—帮”服务体系,在机场、高铁站安排了接送大巴,由各县(区)人社部门组织乘坐大巴安全返回惠州各企业,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精准接送。
免费包机跨越千里,无缝对接直达岗位,惠州与黔西南州用暖心服务架起劳务协作的坚实桥梁,这不仅是两地资源互补的生动实践,更成为东西部携手共进、共创共享的鲜活注脚。
民生协作:共绘幸福生活“新图景”
清晨7点,兴仁市薏仁米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已轰鸣作响。经过多道精密工序加工的薏仁米酒和薏仁化妆品正装箱待发。“我们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联合研发的生物技术与低温萃取工艺,让薏仁的营养成分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园负责人指着数字化监测大屏介绍,这个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经济作物,在2024年已发展为年产值突破30亿元的支柱产业,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并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阿婆,您看这是几?”在贞丰县人民医院眼科中心,68岁的韦阿婆术后首次睁开双眼,颤抖着抚摸孙女的脸庞。
来自惠州的“光明快车”医疗队,仅用40分钟微创手术彻底终结了韦阿婆被黑暗蚕食的1095个日夜。“3年了,终于看清娃的脸了!”老人将孙女搂进怀里,情不自禁喜极而泣。
这样的生命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在普安县中医院远程会诊中心,5G信号正将广州三甲医院的CT影像实时传输至会诊屏幕上。屏幕那头,惠州援黔医生李教授指着影像说:“这个肿瘤边界清晰,可及时制定微创手术方案。”5年间,普安县3128例疑难重症通过“远程诊疗”重获新生,县域就诊率突破91%。
协作硕果:书写山海共赢“新篇章”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共赢,惠州与黔西南州携手奋进,用4年多的时间书写了新时代“山海经”——
产业帮扶亮点纷呈。共建“7+1+2”产业园,培育普安茶、册亨魔芋等特色产业,带动就业与增收;推动煤电铝一体化、制鞋等资源互补型项目,实现两地优势嫁接;建设瑞龙产业园等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预计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开展消费协作,认定38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助力80.36亿元农特产品销售,惠及3万余农户。
就业协作成效显著。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助11.9万人稳定就业;构建“前后方”服务体系,设立工作站提供全方位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推出补贴政策并建设稳岗基地;开展441期技能培训,提升1.9万余人就业能力;援建帮扶车间、开发公益岗位,促进超2500人就近就业,多举措织密就业保障网。
医疗协作成果丰硕。通过“组团式”派驻专家“一对一”带教,实现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全方位移植;精准打造特色专科和诊疗中心,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搭建远程医疗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新公益救助模式,解决群众看病难题,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医疗队”。
教育领域成绩斐然。推动277所学校与258所惠州学校结对共建,建成10所东西部教育协作示范校与11所“组团式”帮扶试点校;选派150余名骨干教师双向交流,联合举办58期培训,覆盖1.3万人次;开设“惠黔班”帮助477名职校生赴惠州深造,让优质教育资源在黔西南落地生根。
……
跨越山海,协作同行。惠州与黔西南州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双向奔赴,正为黔西南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