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手艺变产业 酱香富农家
2025-08-29 18:08:12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刚出伏的河南,还是日头高悬、热浪逼人。蒸笼一般的天气里,瓜豆酱的制作却迎来了黄金期。在郑州市中牟新区狼城岗镇青谷堆村,郑州酱子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内,10多名工人熟练地将“新鲜出炉”的瓜豆酱灌装、贴标、打包、发货,一箱箱瓜豆酱马不停蹄地被运上加工厂门口的货车,销往各地。

“传统的瓜豆酱在发酵、晒制环节需要高温的环境,每年只有6、7、8月可以生产制作。”谈起瓜豆酱,公司负责人、瓜豆酱制作技艺第十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泽西神采奕奕、滔滔不绝,“这是一门传承百年的老手艺,也是很多河南人的童年回忆,本地人最常见的就是用馒头蘸酱、馍蘸酱来吃。”小时候,奶奶做的瓜豆酱咸香醇厚,让李泽西对这股风味情有独钟。2019年,26岁的李泽西返乡创业成立公司,把目光聚焦在这碗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瓜豆酱上。

“我们选用高蛋白大豆和新鲜西瓜,整个制作过程只用西瓜瓤、发酵好的霉豆子和盐,经过煮豆、裹面、自然发酵、晒制等十几道工艺,做出老味道。”传承并推广瓜豆酱,李泽西既有热情,又有决心,他请来奶奶做全程技术指导把控风味,创立“奶奶的酱”品牌,又凭借自己在摄影、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专长发展线上直播、拓展电商渠道。

“电商充满了可能性。通过直播,我们的产品能直达消费者,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广。”李泽西告诉记者,7年间,公司规模、产能不断扩大,现有传统晒酱大棚7个、晒制专用的小瓦盆2万多个,2024年瓜豆酱年销售量100万瓶左右,产值超千万元,扎扎实实地把一门“老手艺”转变成了“新产业”。

规模越大,需要的人工就越多。不断完善的生产线与前来务工的村民共同呈现出忙碌但秩序井然的生产图景。

加工厂门口停满了村民的电动车;生产线上,身穿统一白色工作服、戴着蓝色防护手套的工人一个接一个地劈开西瓜,剜起瓜瓤集中留用;晒制大棚里,棕红色的小瓦盆中满装发酵中的瓜豆酱,整齐排列远远延伸到大棚尽头;“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下,三五名工人顶着高温,依次搅拌小瓦盆里的酱料,帮助瓜豆酱充分发酵,获得最佳风味;同一时刻,电商主播穿着防晒服,面对着镜头,向直播间观众介绍产品、展示生产过程。

“每年夏天的生产期,我们的日均用工量在100人以上,最高峰时达到260人。”李泽西告诉记者,每年的生产季除了能给附近的村民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对西瓜的需求也间接带动了中牟本地西瓜产业的发展。7年过去,公司已经和不少老瓜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今年34岁的张亚楠去年6月进入公司,培训上岗后,从事快递单打印及产品包装工作。这份工作让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骑电动车到工厂只需10分钟,照顾孩子很方便。生产旺季的6到8月,每个月能赚三四千元。”张亚楠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