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多收一斤是一斤,补种一亩是一亩”
2025-09-02 18:01:32   来源: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十几天后,8月上旬补种的玉米和燕麦草都已经长到大约20厘米高。在初秋的阳光下,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村的一块块农田重新披上绿装。而在一个多月前,这里种植的向日葵曾被一场冰雹悉数尽毁,玉米也受灾严重。

7月10日至11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出现极端降雨,强度、量级、范围均打破历史极值,导致大片农田受灾。位于巴彦淖尔市东南部的乌拉特前旗在此次降雨过程中还遭遇冰雹突袭,降水量103.1毫米,而该旗西小召镇降水量达191.9毫米,为全市最高。

杜振玉是西小召镇西小召村的种植大户,今年种了410亩向日葵和24亩玉米。回忆起冰雹来袭的情景,杜振玉仍然心有余悸。7月10日中午,杜振玉和家人刚吃完午饭放下碗筷,窗外就传来哗哗的下雨声。紧接着,屋顶的彩钢板噼里啪啦响动起来。往外一看,雨水中夹杂着冰雹,密密麻麻地砸了下来。“坏了!”杜振玉当时心头一紧,“地里的向日葵和玉米怎么办啊!”

大概半小时后,大雨渐渐停了下来,杜振玉走出门外,白色的冰雹铺满了院子,“大概有2厘米厚,最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来不及多想,杜振玉发动了自己的农用车,赶往田间。

“玉米叶子基本被打成条状,而已经长到六七十厘米高的向日葵,其叶子和顶端几乎全被打掉了,只剩高高低低的茎秆留在积水的地里。”杜振玉回忆,“当时绝望的心情无法描述,既想仔细看一下每一株向日葵到底被砸成什么样子,又不忍多看一眼。”

同一时间,该旗的西山咀农场几万亩玉米和向日葵也受到了冰雹袭击。农场职工李永眼瞅着冰雹噼啪落下,直到将地面完全覆盖:“最大的要有鹅蛋那么大,把我们今年的收成几乎全砸碎了。”冰雹过后,雨停了一会儿,但傍晚时又下起了大暴雨,强降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我们田里全部是二三十厘米深的积水。”

冰雹洪涝灾害发生后,乌拉特前旗农牧和科技局第一时间召开农牧业救灾安排部署会,紧急派出7个救灾指导组深入受灾乡镇、农牧场开展救灾指导工作,并迅速制定印发《乌拉特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应对强降雨工作方案》,推动灾后生产恢复。

该旗农牧和科技局种植业股股长武永胜说,农科局迅速排查衬砌渠道、农田道路、农田建筑物等受损情况,指导灾后修复工作,并上报高标准农田受灾情况。针对小麦、玉米、瓜类、向日葵等作物,第一时间组织下放水泵抢排积水,同时发动农户展开自救。在推动保险理赔方面,组织农业保险公司实地核查灾情,全面摸清受灾底数,及时启动测产、定损、理赔程序,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理流程。

对不至于绝收的地块,全旗大力推广“排水降渍+叶面追肥+病虫害防治”综合抢救措施,及时帮助恢复作物生长,目前“一喷多促”已经覆盖50万亩玉米。对灾情严重,造成绝收的地块,选择生育期短的玉米青贮、燕麦草、萝卜等作物,通过宣传引导、技术指导、政策补贴等措施,大力组织有意向的农户开展补种工作。

在农牧和科技局的宣传指导下,杜振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8月初选择排水相对较好的地块,补种了50亩玉米,70亩燕麦草。“种地二十多年,从自家的几十亩开始,后来逐步流转土地,慢慢发展到现在的434亩。”杜振玉说,今年种向日葵选了优质品种,本来预计每亩能收500多斤,一亩毛收入能到3000元左右,除去流转费和种植投入一千五六百元,400多亩纯收入能有四五十万元。“现在不能再这样算了,补种政府每亩补贴150元,10月霜冻前收割青贮玉米和燕麦草,每亩大概也能卖六七百元吧。”他说。

提振农户的信心,也正是全旗此次救灾和推动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的另一个目的。为稳定农业生产秩序,有效减轻农牧民生产经营负担,旗农科局积极争取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截至目前,共发放2977万元,其中耕地轮作补贴资金2340万元、“一喷多促”资金300万元、燕麦草种植补贴202万元。

武永胜介绍,当地土壤黏性大,排水后又陆续有降雨天气,因此土壤含水量一直偏大,今年已不宜补种。“但我们要通过综合抢救和引导补种措施,让受灾较轻的地块能多收一斤是一斤,让重灾地块能补种一亩是一亩。”同时农科局要配合畜牧支持等综合措施,尽可能让农民在灾后能增加收入,也要让广大农户增强信心,今年不能补种的明年继续种。

西山咀农场第三、第十一分场属于同一管理单位,共有耕地1.15万亩。党支部书记、分场主任刘忠福介绍,今年大部分耕地受灾严重,有些地块今年已不具备补种条件,农场要在旗农科局指导下,做好灾情较轻地块玉米的抢救措施,尽量增加产量,“我们的地还在,明年还是要好好种。”刘忠福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