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井冈山“井冈红旗”雕塑前游人如织。 受访者供图
从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激昂号角,到延安窑洞里照亮中国革命前行的微光;从“沂蒙红嫂”以柔弱之躯扛起革命重担的精神图腾,到“太行儿女”筑牢敌后抗战长城的赤胆忠心……在我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老区和老区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里曾点燃革命星火,山水间铭刻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铸就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受到关注。受自然、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任务依然较重。数据表明:全国832个脱贫县中43%属于老区县(358个)、全国32%的脱贫人口分布在老区。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12亿元,支持232个革命老区县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各老区县以公益金为纽带,以项目为支点,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红农文旅”融合发展步履铿锵。
在项目引领下,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内生发展动力被充分激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阔步向前,如磐的初心更历久弥坚。
深耕特色产业
转型升级添动能
革命老区普遍不具备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如何突破瓶颈,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项目县始终把推动革命老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项目的支持重点,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业态。
山西吉县拥有悠久的苹果种植传统。2023年,吉县成功申请项目,争取专项资金5000万元,陆续实施了黄河大合唱生态写生基地、苹果高质量发展基地苗木繁育中心、苹果现代高效示范园建设等项目,推动苹果产业提档升级、促进群众增收。
其中,壶口镇以“农户土地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管理团队联建”的模式,全镇联合打造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园,吸收周边村民参与务工3000余人次,人均务工增收8000余元。
目前全县脱贫人口依靠苹果产业持续增收达80%以上,总产值达15亿元。
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撬动作用,2023年、2024年彩票公益金支持的96个老区县项目区域内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甘肃庆城县借助项目机遇,在驿马镇儒林村、上关村建设菌粮蔬“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现代示范园,其中彩票公益金安排1075万元,企业投资9300万元,通过“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融入、群众广泛参与”的模式,打造集菌粮蔬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现代示范基地。
园区负责人蔡永村告诉记者,园区带动当地羊肚菌亩产由600斤突破至1200斤。园内大棚每年4~10月种植蔬菜,10月至第二年4月种植羊肚菌,实现一年两收。2~3年后,菌、粮、蔬依次轮作,倒茬种植,调节肥力。
目前,该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务工229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确权托管赚股金,以儒林村为例,仅彩票公益金投资的84栋大棚和水处理设施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9万元。
深挖“红绿”资源
改旧育新提质效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各项目县注重加强对当地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把项目作为活化革命文物、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平台,以红色革命精神激发老区人民内生发展动力。
今年是“扎西会议”召开90周年。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张颖专程探访云南威信县扎西镇,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遵义会议决议的正式成文就是在‘扎西会议’上完成的,这次会议对长征的战略转变进行了重要部署,站在这片热土上,能深切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与长征精神的伟大。”张颖说。
近年来,威信县在项目助推下,按“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对“扎西小镇”进行统一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先后建成扎西会议纪念馆、红军长征标语馆等系列红色展馆,并打造扎西庄子上、水田花房子等11个精品“红军村”,成为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去年9月以来,全县已接待研学团队1.4万余人次。
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源泉;绿色资源则构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各项目县正依托项目引领作用,不断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道。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借项目契机,引入社会资本对300孔闲置窑洞统一规划改造,按“一院一景一主题”建成“兀里红谣”窑洞民宿综合体,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江西井冈山市投入项目资金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8亿元,在原有红色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加强“红色名村”建设,实现景区景点串联成片,同时着力发展黄桃、猕猴桃产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在项目加持下,各地已形成了一批“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创新模式,逐渐形成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据统计,2023年、2024年彩票公益金支持的96个老区县项目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年接待人数较项目实施前一年平均增加10.1万人、增幅为122.2%。
深化民生服务
联农带富促和美
各项目县重点突出联农带农导向,在持续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山东临朐县柳山镇辛山村村民王福红在家门口的共富工坊上班,她告诉记者:“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上工,下午下班正好去接他,一天能挣个百八十块,赶上订单多的时候收入还能翻番,日子知足得很。”这番话,生动诠释了“家门口就业”给村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了解,柳山镇在项目实施中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模式,精准谋划布局,创新帮扶方式,带动17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10个村集体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
项目不仅为乡村产业注入了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可持续的增收机制,让村民真正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临朐县“用活彩票公益金”这一案例证明,只要找准切入点,“小资金”也能撬动“大民生”。
乌拉特前旗是内蒙古自治区27个革命老区之一,有“黄芪之乡”美誉。该旗借项目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契机,推进黄芪羊产业园建设。目前,园区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黄芪羊养殖、饲草料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环节,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2919户6248人,参与养殖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据统计,2023年、2024年彩票公益金支持的96个老区县项目区域内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项目实施前一年村均增长32.8万元;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就业人口数平均增加792人。
此外,各项目县不仅注重产业发展,更将老区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完善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办成了一批群众可见、可感、可及的民生好事。
山东沂源县借力项目建设集长者食堂、理发店、澡堂、卫生室、文娱室为一体的“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打造了“离家不离村、养老在乡村、享乐在家门口”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每年投入60万元项目经费实施“雨林护苗行动”,探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合作模式,守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黑龙江省东宁市打造“塞北江南”振兴项目,通过修建硬化路面、边沟,铺设自来水管线、安装路灯等,着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
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区县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农民生活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还将在帮助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上持续发力,促进革命老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