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烽火渊子崖:一个村庄的抗战史诗
2025-09-05 18:20:5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渊子崖保卫战被制为蜡像供游客参观。

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渊子崖村,一座六角七级的纪念塔在苍松翠柏间静默伫立,接受着来往行人的礼敬。

环塔而行,抬头可见塔壁上以不同字体写就的“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等悼词。悼词所怀念的,正是在塔壁其中一面上所镌刻的242位同姓不同名的烈士名字。

“林清臣、林凡华、林庆元……”

“林刘氏、林孙氏、林卞氏……”

他们同饮沭河水,誓死为乡亲,有人甚至没有被记录下完整的名字。在80余年前的那个寒冬,他们以平民之躯对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一段农民自发抗击日寇的英雄篇章。那场战斗,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抗日战争“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村,地处山东滨海区抗日根据地沭水县板泉区,西临沭河敌占区,东接八路军抗日活动区域,是敌我势力交错的“拉锯地带”。

彼时,离渊子崖村不远的小梁家伪军据点已经建立,渊子崖村也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了渊子崖村自卫队。

彼时的日伪军频繁越河“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咬”的日子。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伪军经常过来要粮要钱。”村民林祥秀已年至花甲,须发尽白。他的父亲林凡义在20世纪40年代曾担任村长,带领村民与日军浴血奋战。

“1941年10月,伪军又给渊子崖村送来一张条子,要村里交鸡、肉、酒、白面等食品,还要大洋1000块。我父亲听了之后火冒三丈,把条子夺过来撕个稀碎,并说,‘写个回条,告诉他们,他们要的酒、肉、鸡和白面都准备好了,有本事自己来拿!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小梁家据点的伪军队长梁化轩恼羞成怒,在收到回条的第二天,他便带着汉奸来到渊子崖村土围墙下。

村里的这道土围墙,宽约一米,高约四五米,墙上设垛口、枪眼,四角各建一座炮台。“听我父亲说,这土围墙,枪炮都打不穿。”林祥秀说,“村西的池塘、村南庄北的大深沟、村东的小土坡,也形成了天然屏障。此外,渊子崖村还保留着原来防匪患的五子炮、生铁牛等武器,这给了村民不少底气。”

伪军一阵叫嚣后,双方交火,梁化轩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渊子崖村自卫队的对手,只得下令撤退。自卫队队员乘胜追杀出一二里地,伪军狼狈逃走。

“要钱不给,要粮没有,打又打不过,于是他便千方百计想报复渊子崖。”林祥秀回忆。

1941年12月,为切断八路军南北联系,日寇调集重兵,对鲁南地区进行反复“扫荡”。这让梁化轩看到了机会,他故意误导日寇说八路军在渊子崖,引导日寇进攻渊子崖村。

“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天刚蒙蒙亮,我父亲刚吃过早饭,1000多个鬼子突然来了。”林祥秀说。

“没有退路,拼了命也要守护家人”

日寇来势汹汹,拉着四门大炮、两门小钢炮将渊子崖村围得水泄不通。一时间,炮弹如雨点般砸向村子,房屋被炸得火光冲天,村民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跑还是留?“我父亲当机立断,对村民们说,青壮年完全有能力跑出去,但你要是跑了,那家里老小怎么办?我们没有退路,不如和敌人拼命!”林祥秀回忆道,在林凡义的动员和组织下,渊子崖村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兵,拿起五子炮、土枪、大刀、长矛、锄头、菜刀、木棍等,誓死守卫家园。

敌人的进攻是先从渊子崖村东北角开始的。

几处墙体被炸毁后,林凡义立刻带领自卫队拿上铁锨、镢头赶去修补。炮击结束后,因为没听到村里有动静,日寇端着枪,以散兵的队形慢慢摸进村子。

林凡义和村民等的就是这一刻,因为村民们自己的五子炮只能进行短距离攻击,待敌人进入射程,自卫队的土炮和枪支一同开火,前排日军伏诛倒地,后面的见状掉头就跑,第一轮进攻就这样被击退了。

一上午的枪林弹雨里,村民们有枪的就开枪射击,没枪的用大刀砍,连大刀都没有的就捡石块砸。随着弹药越来越少,负责后勤的老人和孩子送来了砖头、铡刀、菜刀和铁叉。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上了阵,勇毅向前,打退了敌人6次冲锋。

午后,敌人又集中猛攻防守较弱的东北角。

围墙和炮楼彻底坍塌,大批日伪军涌入村里,村民们开始了和敌人的巷战肉搏。“有个叫林老七的,身高差不多一米八,提着大闸刀站在缺口那儿,鬼子过来一个就砍倒一个,一共砍死了七个。”林祥秀边比画边说道。

战斗仍在继续,一位位村民接连倒下。自卫队队员林九臣英勇牺牲,他的妻子拿着一把菜刀,在砍死一名日军后被敌人用刺刀刺中身亡。村民林庆海被几名日军包围,他点燃火药罐扔向敌人,自己也被大火烧成了火人。林清义、林九星等十几个会武功的老人,也跟日军拼杀在一起,最终全部中弹牺牲。

时近日暮,“渊子崖一共四条村巷,当时已有三条被敌人占领。”林祥秀说。藏在高粱秆、麦秸秆里的老人小孩,被日军以刺刀、以火烧,荼毒残害,渊子崖村到了极其危险的关头,全村陷入一片火海中。

“眼看要撑不住了,我父亲说,从东南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枪响,枪声越来越激烈,原来这是他们等了一天的八路军来了。”林祥秀回忆。

“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傍晚时分,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和沭水县、区一部分地方武装闻讯后飞兵救援,随即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面对内外夹击,日寇难以招架,最后不得不撤出村子。

“上午渊子崖刚开战的时候,我父亲就派出两个人去给八路军送信。”林祥秀说。如何肯定八路军一定会来?

“1941年春天,当时的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就在我们村开展抗捐宣传。我父亲当时就给他承诺,绝不给敌军一分钱一粒粮。所以我们相信,八路军收到信后一定会来。”林祥秀继续回忆道。

八路军的军纪军风赢得了渊子崖村村民的敬佩。“当时,八路军有一队独立营来到村里宣传抗日,来之后给群众挑水、洗衣,从不向村民索要钱物,群众的心都在八路军那儿啊。”林祥秀说。

这场军民携手共退敌军的渊子崖之战,最终取得了艰难胜利。147名村民,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和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壮烈牺牲。

青山埋忠骨,渊子崖的英勇杀敌事迹很快传遍全国,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其为“村自卫战的典范”,“中华抗日第一村”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1942年,滨海专署授予渊子崖“抗日楷模村”称号;1944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塔背镌刻烈士英名,两侧题字——“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如今84年过去了,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正依托红色资源,规划建设文化综合体项目,以花生等特色产业为支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昔日旧战场焕发新生机。

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渊子崖抗日楷模村村民赫然在列,是唯一的一个英雄农民群体。而那些写在名录、刻在塔壁上的烈士名字,有的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警醒着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