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农村新老党员如何“双向奔赴”?
2025-09-05 18:20:5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一个现实考题:“50后”“60后”老党员党性强、经验足,却逐渐力不从心;“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年党员学历高、闯劲大,却常常“水土不服”。破解青黄不接的关键,在于把新老党员各自的长板焊成一块整板,形成可持续的传帮带机制,让党的旗帜在田埂上代代高扬。

“传”什么?首先是要传对党的忠诚、对乡亲的情感。许多老党员几十年如一日戴党徽、亮身份,在抢险救灾、调解矛盾中冲在第一线,这份坚定的党性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例如,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刘集镇开展“老党员故事会”,邀请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峥嵘岁月,青年党员听后写下“以老党员为榜样,琢磨好入党为什么、在村干什么”的感悟。银发教学成了浸润乡村青年干部心灵的“活教材”。

“帮”什么?关键是把本领精准帮到点子上。如今,乡村产业早已从传统的“一亩三分地”拓展至直播带货、冷链物流、研学康养等新领域。不少地方在实践中安排青年党员中的电商能手与老党员中的种养大户“结对子”,年轻人传授短视频制作、网店运营等新技能,老党员分享田间经验、辨别苗情等老智慧。老把式与“新农人”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党组织的聚合效应就显现为产业裂变效应。

怎么“带”?既要制度化的硬挂钩,也要情感化的软联结。制度上,可以建立导师帮带机制,青年党员到村要完成包一片网络、领一个项目、解一件矛盾、写一篇调研报告的任务,老党员也要明确传帮带的具体责任,并将青年党员的成长表现与老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挂钩,实现责任共担、荣誉共享。情感上,不妨重拾“炕头党课”“田埂夜校”的传统,通过院里的一壶茶、屋前的几顿饭,在闲话家常中传递党的政策,把大道理聊成“咱村的事”。新老党员干部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真正拧成一股绳,共同办好村里的大小事。

当然,传帮带不是单向输出。老党员要防止经验主义,青年党员要避免眼高手低。当老党员的“脚底板”遇上青年党员的“大数据”,当“红色基因”嫁接“数字翅膀”,就能催生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如此,田埂上的党旗必将愈发鲜艳,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也必将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