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为偏远地区乡村教育注入三重动能
2025-09-11 17:51:4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去年7月12日,本版刊登了《春蕾女孩,打开科技那扇窗》一文,报道了来自重庆山区的困境女童通过春蕾科技素养营地活动接触科技、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故事。一年后的7月,重庆传来好消息:一位曾参加科技素养营地活动的“春蕾女孩”成功考上北京一所高校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追踪这个故事,仿佛见证一朵花开。当我们为此喝彩时,也不禁思考: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赋能方式,让每一个偏远地区的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唤醒潜能?

打开窗:乡村教育需要“视野突破”

山的那边是什么?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既迷人又残酷。当城市孩子在科技馆里探索宇宙奥秘时,乡村孩子可能还在想象山那边的世界。

类似于春蕾科技素养营地活动这样的公益项目,具有深刻的启蒙价值。当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乡村女孩第一次看到无人机腾空,第一次编程控制机器人,第一次与程序员面对面交流,她突破的不仅是技能的界限,更是自我认知的边界。她看到人生的一种可能:我不仅可以走出大山,还可以在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乡村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视野突破”时刻。它不是简单地组织孩子们到城市参观,而是要设计能够激发内在动机、突破自我设限的学习体验。这种经历将唤醒孩子们内心深处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好奇与渴望,让孩子们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看到更广阔的人生可能性。

铺好路:乡村教育需要“资源下沉”

要让乡村教育真正提质增效,走出去是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让资源走进来,沉入乡土滋养希望田野。

其中,优质教师资源的下沉尤为关键。在贵州兴仁市,宁波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年如一日,一批批志愿者如同接力赛跑,在当地开展基层乡村教育工作。过去,许多支教活动多是临时性、替代性的教学援助,而这种“志愿+接力”的模式更强调系统性、传承性的赋能,每一批志愿者都会在前人基础上深化创新,形成可积累的教育改进,确保教育支援不断线。

技术资源的下沉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各式各样的云端智能教研平台正在多个乡村学校部署,如果说初期的内容数字化和资源线上化解决了“有无问题”,现在的挑战则是如何实现资源与教学的“双向适配”。技术赋能不能停留于将城市的教育模式复制到乡村,而应利用技术为乡村教育提供个性化、适配性的解决方案。

扎下根:乡村教育需要“自主发力”

提升偏远地区乡村教育质量,不能一味依靠资源输入,所有外部赋能最终都需要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才能持续生效。

在云南省绿春县,为破解留守儿童学业辅导难、情感关怀缺失等难题,当地创新打造的“青禾学堂”将政府、学校、驻村工作队、社会志愿者整合为一个教育共同体,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教育。在湖南省新邵县,当地推出的“精致教育”品牌则展现了乡村教育的文化自信。它不是在模仿城市教育的“精致化”,而是提出“一乡镇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一师一专长、一生一特色”的目标。同时,该县通过采取名师工作室名师下乡送课等方式,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向全县宣传展示,不断缩小校际差距。这些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从改善办学条件到优化育人环境,从提升教学质量到打造特色品牌,他们没有照搬外来模式,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发现和培育自身的独特价值。

“视野突破”激发内在渴望,“资源下沉”重塑教学方式,“自主发力”激活主体性——通过突破单一维度的帮扶思维,为偏远地区乡村教育注入这三重动能,我们期待每一所乡村学校都能够自信地说:我们不是教育的洼地,我们提供的是另一种优质教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