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并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畸轻畸重、单兵突进的单一化治理模式,将文明乡风建设视为一个多主体协同、多要素互联、动态化治理的有机系统,通过整体性谋划、关联性施策和动态性优化,实现文明乡风的一体化培育。
秉持整体观,构建多元主体与协同共促的发展格局。文明乡风建设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需要整合政府、村民、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县、乡政府并非包办者,而需扮演引导者角色,负责提供平台搭建、规则制定、资源提供等支持措施。通过选派乡风文明指导员长期驻村蹲点,以“星级文明户”“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评选活动为引领,既注重塑形,也着力铸魂,既展现山水风光,更弘扬文明新风。村民并非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建设者,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主动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讨论和决策,增强对约定俗成规则的自觉性和认同感,激发文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社会力量亦非局外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需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文化团体的专业优势,对接公益组织、企业等,支持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邀请专家、志愿者开展文明宣讲、激励示范、礼仪培训等活动,协助乡村梳理道德典范、文明故事、村志村史,弥补乡村在资金和人才资源方面的短板。
树立关联观,聚焦多种要素与系统集成的联动格局。树立关联观的核心在于弥合文明乡风建设与乡村其他领域之间的割裂,通过激活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使文明乡风成为串联乡村发展的纽带。首先,要激活乡风文明与产业发展间的关联,实现以业养风、以风振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手工作坊、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夯实文明根基;讲文明、守信诺、重家风的乡风是乡村的“金名片”,能够吸引更多客商赴村投资兴业,以文明乡风赋能产业发展。其次,要锚定乡风文明与村民素养间的关联,达到以风化人、以人塑风。通过村规民约中对“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文明叙事”的约定,将抽象的文明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再次,要打通乡风文明与城市文明间的关联,实现借城拓野、守土融新。乡村孝善文化、邻里互助传统、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治愈现代城市病的良方,文明乡风建设也要主动汲取城市治理中诸如社会治理数字化、垃圾分类模块化、志愿服务多元化等现代理念和元素。
强化动态观,构建契合实际且动态迭代的开放格局。在动态观的指引下,需将文明乡风视为伴随乡村发展和时代变迁而持续进化、迭代升级的活态系统,实现风随村变、风助村兴的目标。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产业形态的变迁,文明乡风建设需精准捕捉这些变量并动态调整方向。例如,针对年轻人对个性化婚礼的需求,可与时俱进倡导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文明婚俗新风;当乡村从传统农业转向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时,文明规范亦需同步升级,新增诚信经营、游客服务礼仪等文明内容,达成网络诚信、知识产权保护等规范共识。文明乡风需植根于传统,同时也需汲取时代养分,在守正与创新中保持发展活力。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可从子女贴身侍奉拓展为远程智慧养老和邻里互助探望等新形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可延伸至绿色低碳和理性消费等时代新风。针对农村青壮年外流、老龄化加剧等现状,可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家风故事和时代村貌,通过新载体和新媒介实现活态传播,使文明乡风在代际传递中不断迭代更新。
(作者周聪单位系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蓝强单位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