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田县玫瑰花种植基地,村民正在修剪玫瑰。
烈日灼灼,狂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刮得人脸生疼。
这里是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进这片沙漠,四处充斥着荒凉,连绵的沙丘看不到一丝生机。因此它也被称为“死亡之海”,总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沙漠扩张不仅威胁周边城镇、农田和交通干线,更制约着南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新疆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攻坚战。40多年来,新疆持续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如今,行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然是另一番景象——黄色沙海铺满如锁链般的草格,红枣、肉苁蓉、玫瑰花等作物不仅点缀了沙漠,更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色希望”。
2024年11月,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正式锁边合龙,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了起来。它是如何“锁”住“死亡之海”的?
“草方格给植物生长创造了微环境”
行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风力骤然增强。“这里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灌风口,是南疆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和必经之路。”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宾介绍。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交汇处,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沙土盐碱度高,在风力作用下流动性极强,许多植物难以在此存活。
记者先后走访若羌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国道218线一期和国道315线一期项目现场,看到黑枸杞、梭梭树等植物奇迹般存活下来,秘诀就在于紧紧扎入沙土的草方格。治沙人用铁锹将芦苇秸秆中段压入沙土约15厘米深,露出地面20厘米左右,形成1米×1米的方格。这些草方格能够有效降低地表风速,阻挡沙粒流动,同时保持土壤水分,为植物生长创造微环境。
“我们在草方格中种植红柳、梭梭树等抗旱耐盐碱植物。”和田地区民丰县林草局原副局长贾磊说,“三五年后,树苗扎稳根系,即使草方格逐渐松散,植物也能独立成活。”
除了紧贴地面的草方格,一人高的高立式沙障进一步阻挡高处的风沙,构建起立体防沙体系。
草方格虽能固沙,但也容易被流沙掩埋。2024年,若羌县拉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序幕,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院共同探索出“间隔治沙”模式。它以木桩为支撑,将芦苇编织固定在木桩之间,形成连续的高立式沙障,如同一堵围墙。“风经过沙障时速度减弱,携带的沙子就会落下来。这是在试验了多种工程固沙方法后,效果最好的一种。”贾磊说。
草方格高效固沙,高立式沙障挡风阻沙,二者结合显著提高了防风固沙效率。即使狂风呼啸,也难见沙丘流动。从高处俯瞰,草方格和高立式沙障如同一条条锁链,铺展在黄色的沙地上,一眼望不到边,硬生生将流沙“锁”住,也给植物生存提供了可能。在国道315线一期项目,黑枸杞苗和梭梭树苗长势旺盛。“通过种植黑枸杞等经济作物,不仅能够降低管护成本,还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李宾说。
“如果挡不住沙,我们就得被迫搬迁”
“车尔臣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如果没有树林阻挡风沙,沙漠迟早会吞没河流、道路和村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阿巴斯·艾萨回忆起往事,不禁皱起了眉头。
且末县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面积超过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曾是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且末古城两度被风沙吞噬。20世纪末,沙漠以每年5~10米的惊人速度向县城逼近,最近的距离不足两公里。“如果挡不住沙,我们就得被迫搬迁!”阿巴斯·艾萨说。
种树,成为城镇和村庄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1998年,饱受风沙之苦的且末县建立了全疆第一个县级防风治沙站。且末汉子库尔班·肉孜成为最早的一批治沙员之一。
“那时候,我们脚下所在的地方什么都没有,每天一睁眼就是种树。”28年,日复一日,库尔班·肉孜的生活几乎只有一件事:种树。
但种树并非易事。“不是挖个坑种上就可以了,没有灌溉水,我们就一趟趟从车尔臣河挑水浇树。”库尔班·肉孜回忆,“一阵风刮过来,树苗就倒了,只能一遍遍补种。”后来,治沙站引进机械化铺设管道、节水滴灌设施等设备,才进一步缓解了这个难题。
现在,库尔班·肉孜的脸被晒得黝黑,手上也磨出了厚茧,他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变成满脸沧桑的大叔。与他一同成长的,还有他亲手种下的树。库尔班·肉孜带记者来到治沙站的一棵参天大树旁,他来回抚摸着那棵树:“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种下的,当年只有拇指那么粗。”仅他一人,每年就种上万棵树,至今累计超过30万棵。
如今,站在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观景台远眺,一片绵延二十余公里的“锁边林”横亘在沙漠之前,这些参天大树如同忠诚的“卫士”,将曾经步步紧逼的沙漠“推”了回去。“人进沙退”“绿进沙退”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全县的玫瑰花都卖脱销了”
风沙,不仅带来恶劣的环境,也进一步加剧了贫困。治理沙漠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绿化的基础上用好沙漠资源、发展好沙产业,既要让沙漠披上“绿装”,也要让守护绿色的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竟绽放出一片玫瑰花海。种植基地内,10万株玫瑰花迎风盛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于田县玫瑰种植历史悠久,培育的玫瑰品种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枝叶可有效阻挡风沙,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沙漠玫瑰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每亩玫瑰花可以收获花瓣400到500公斤,每公斤市价20元左右。”新疆丝路果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麦合木提·托合提介绍。目前,于田县已形成玫瑰深加工产业链,开发出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花馕等47种产品,畅销全国。
“今年,于田县的玫瑰特别受市场欢迎,产品已经卖脱销了!”于田县委常委阿克力·阿不都艾尼骄傲地说。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过1.2万吨,亩均产值3900多元,带动4200余户村民增收。
种植基地内,有一株玫瑰意义非凡。2024年11月,对于田县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这株玫瑰的种下,标志着长达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防护带全线合龙,填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最后一道生态缺口,如同为沙漠系上了一条“绿色围脖”。这条绿色防护带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减少了沙尘暴危害,也为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阿克力·阿不都艾尼轻抚这株玫瑰叶片说:“‘合’的是民意,‘龙’的是民富!”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路采访,记者欣喜地看到,一场精彩的沙漠“变装秀”正在上演——红柳、梭梭树、肉苁蓉、甘草、连翘、板蓝根、沙枣、石榴、油莎豆……这些由治沙人种下的丰富作物,不仅把单调的沙漠绘出缤纷色彩,更开拓出沙漠产业的广阔前景,让沙漠里长出“黄金”,成为绿富同兴最鲜活的注脚。
沙漠不语,却见证着人类以智慧和坚韧书写的绿色传奇。人与沙的角力,故事仍在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