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直面盐碱地治理难题,锚定“盐碱地治理与耕地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创新推行“盐碱地改良+提高耕地质量”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出盐碱地改造新路径。昔日不毛之地蜕变为今日“希望田野”,既筑牢县域耕地数量与质量根基,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走进通榆县八面乡荣华村盐碱地改造项目区,连片水稻田在微风拂过时泛起层层涟漪,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良田,曾是盐碱肆虐、作物难生的闲置土地。
土地荒芜,不仅浪费资源,更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破解这一困境,通榆县立足当地实际,首先制定了“盐碱地改良+提高耕地质量”专项方案,明确“提质增量、长效增收”目标,走出“政府引导、企业承建、科技支撑”的综合治理之路。一方面采用先洗盐碱后耕作的盐碱地改良模式,将整治的地块参照水田的建设标准进行洗盐碱;另一方面通过土地平整,添加有机质改良剂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了约2000公顷的盐碱地改造项目,分设4支农技指导队伍,根据不同农事环节,下乡进行田间指导,给种植户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破解传统盐碱地整治后“耕作层熟化慢、肥力不足”的痛点,通榆县还引入自然资源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木本泥炭工程化构建优质耕作层”技术,让新开垦耕地直接从“能种”升级为“种得好”。2024年11月19日,经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复核确认,项目耕地质量与数量均达标。如今,项目区耕地已全部对外发包并统一种植水稻,依托优质土壤条件与科学管理,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目前,从荣华村水稻长势来看,通榆县水稻今年又是丰收年,预计每公顷产1.6万斤。从荣华村的实践,到全县2000公顷盐碱地改造的整体推进,通榆县以技术创新为笔、项目建设为纸,持续书写盐碱地蜕变篇章。未来,当地将继续优化“盐碱地改良+提高耕地质量”技术体系,不断扩大改造规模,让更多不毛之地变为丰收沃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