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土宝贝”如何变身“网红货”?
2025-09-11 17:51:2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息县农特产品直播现场。 周传杰 摄

“我家小麦种在河湾的沙壤土上,透气性好,长出来的麦子磨成粉,做面包不粘手,你们买回去试试就知道了。”8月26日,在直播镜头前,河南省息县乡土主播用朴实的话语介绍着农产品;镜头外,直播间订单快速跳动。

去年“双十一”期间,仅“息县老农直播间”就卖出面粉、大米等50万斤农产品,网友们在评论区留下“吃着有小时候的米香味,以后就认息县的牌子”的好评,这也让息县农特产品的口碑在消费者心中悄然扎根。

如今,类似的热销场景,在息县已不罕见。从单个直播间火爆,到众多农户的增收,息县正以电商为笔、物流为墨,将田间地头的“土宝贝”转化为全国消费者青睐的“网红货”,让县域发展稳稳接入全国大市场的“快车道”,交出一份“破圈融入”的亮眼答卷。

以“一米、一面、一油”为基,做优农产品品质

息县弱筋小麦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筋度适中,磨出来的面粉是名副其实的制作松软面包、精致糕点的优质原料;息县香稻丸自古便是“贡米”,颗粒圆润饱满,煮饭时米香四溢,入口还带着自然回甘;而息县花生榨出的食用油,开瓶便香飘四溢。

曾经,息县这些好产品却深陷“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要么散装堆在集市摊位上,销路仅辐射周边乡镇,难以形成规模;要么缺乏品牌包装,即便品质上乘,也卖不出应有的价格。不少农户守着自家的优质农产品,却始终被“销路在哪、价钱咋提”的难题困扰。

眼看好产品“窝在本地”无法变现,息县没有盲目跟风走“贪大求全、啥都想做”的路,而是精准锚定“特色”二字,为电商发展装上“特色引擎”,将发展重心从单纯“卖产品”转向“卖品牌、卖文化”。

要让农产品“走得远”,首先得让它们“变个样”。息县联合电商企业建起12个“产地预处理中心”,从源头为农产品开展“标准化变身”。小麦收割后,先经过精细筛选去除杂质,再根据市场需求磨成不同细度的面粉,分装成“家庭小包装”“烘焙专用装”;香稻丸则按颗粒饱满度分级,装进印着“息县古运河”图案的礼盒,让包装本身成为会讲息县故事的名片。

这一改造效果立竿见影:原本按斤低价售卖的弱筋小麦粉,做成“烘焙套装”后单价直接翻倍,还常年稳居电商平台“烘焙原料榜”前列,甚至吸引不少烘焙店主动上门批量订货,彻底打开了销路。

如果说“标准化变身”给了农产品“颜值”,那为产品讲述真实故事,则赋予了它们打动人心的“灵魂”。息县紧紧抓住农耕文化这一核心卖点,让电商主播带着镜头深入田间地头,用真实场景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春天,镜头跟随农民的脚步走进淮河岸边的稻田,记录下弯腰插秧的辛劳身影,配上“息县的香稻丸,喝着淮河活水长大”的文案,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稻米的生长环境;秋天,主播在刚丰收的花生地里,捧起带着湿润泥土的鲜花生,对着镜头坦诚说道:“这是今早刚收的花生,榨油时不用加一滴香精,就是小时候家里花生油的香味。”

为了让故事更具感染力,息县专门培训了200多名“乡土主播”,其中既有耕种一辈子的农民,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不使用生硬的“销售话术”,只是对着镜头分享种地日常、讲解农产品特性,却让息县农产品的口碑在消费者心中慢慢沉淀,形成了稳定的“粉丝群体”。

打通城乡物流“堵点”,释放县域经济活力

电商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光有好产品、好故事还不够,物流这条“生命线”必须先“跑”起来。息县从一开始就面临了“物流卡脖子,电商难起飞”的现实。过去,物流短板确实让农户们苦不堪言:乡镇快递点稀少,若要运输大件农产品,还得先拉到信阳中转,不仅绕路耗时,单程就要耗上大半天,遇上夏季高温,新鲜农产品还没送到目的地就变质了,造成不小损失。

为打通物流“堵点”,息县将物流中心定位为“融入大市场的枢纽”,逐步把“零散配送”升级为“系统组网”,全力实现货能进得来、出得去、跑得快。建成“息县电商物流产业园”,将中通、圆通、顺丰等10家快递企业集中引入,推行“统一分拣、统一配送”模式。这一整合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如今共享智能分拣中心,每天30万件包裹的分拣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人力成本显著降低。

更惊喜的是,“逆向物流”也随之畅通。外地的化肥、种子无需再绕远路,可直接从产业园分送到各乡镇,比以前节省2天时间;本地农产品上午完成收货,下午就能从产业园发往全国,物流时效提升了一半。

解决了县城物流“中枢”问题后,息县又将目光投向农村“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配送难的痛点,创新推出“公交带货+村级驿站”模式。全县200多辆城乡公交均加装专用“快递货架”,公交司机在正常跑线路的同时兼职“快递员”,将快递捎往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驿站”;村民从田里干完活顺路就能取件,无需再专门跑去乡镇取件。

如今,即便是最偏远的岗李店乡,村民网购的衣服、家电也能及时送达,比以往快了近3天时间;村里若有花生、芝麻等农产品要寄出,在驿站扫码就能下单,快递员2小时内便会上门取件,彻底告别了“自己扛着大包小包去乡镇寄件”的麻烦。

物流网络“活”起来后,息县加快推动其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让物流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物流园专门建设“冷链仓库”。本地特色“息县面炕鸡”做成预制菜后,先存入冷链库保持新鲜,再通过“冷链专线”发往全国,3天内即可送达消费者手中,拆开加热后仍能保留刚做好的鲜嫩口感;外地的水果、海鲜运进来后,也可先存放在冷链库,再分送到县城的超市、水果店,让息县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海南芒果、大连海鲜,无需再依赖“代购”。

如今,息县电商物流产业园每天的进出货量已超过5000吨,不仅能高效输送息县本地产品、引进外地优质商品,还成了周边淮滨、潢川等县的“物流中转站”,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