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芡实丰收产销旺 淮滨农户笑开颜
2025-09-11 17:51:2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眼下,淮河之畔的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褪去暑热,4万多亩芡实进入盛产期。在期思镇曹圩村千亩芡实种植基地,热闹的采收场景随处可见。农户们三五成群站在没过腿部的塘水中,动作娴熟地拨开层层叶片,从水下捞起一个个状如鸡头的紫红色芡实果,再用随身小刀麻利割下,丢进身旁的盆里。这片由种植户廖晓倩承包的200多亩芡实田,正是当地丰收的缩影——十来名工人分散在田间忙碌,没几分钟,装满芡实果的盆就堆得冒了尖。

“你看俺家这鸡头籽,今年果子长得多好!”廖晓倩捧着刚采收的芡实果笑得格外开心,“一共包了200多亩地,每天有十来个工人下塘采收,不光产量比往年高,收购价也很可观,心里踏实得很。”

刚从田间采收的芡实果,随即被送进自动化剥壳流水线。由于今年产量大增,流水线正满负荷运转:芡实外壳在滚筒中匀速转动,伴随着“咔嚓”的轻响裂开,饱满的芡实粒便倾泻而出;另一端,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清洗、筛检、打磨,初加工环节一派繁忙景象。更让农户省心的是,今年的交易模式也迎来“升级”——彻底告别了过去“凌晨3点赶早市”的奔波。

“以前都是群众自发凑的小交易市场,天不亮就得往那跑占位置。”廖晓倩说,“现在政府统一安排在交易中心,下午就能交易,轻松多了。而且今年还在交易中心举办了首届芡实节,特别热闹,果子根本不愁卖。”

在豫南芡实交易中心,期思镇首届芡实节隆重举行。农户们提着刚采摘的芡实穿梭往来,颗颗芡实果圆润饱满、色泽鲜亮,成了省内外采购商争抢的“香饽饽”:有的围在摊位前翻拣样品、称重议价,订单很快敲定;直播区内,电商达人举着芡实产品热情吆喝,“淮河水养的鸡头米”成了直播间里的“流量密码”,线上订单不断刷新。据统计,仅芡实节开幕当天,这里的交易量就突破了5万斤。

“直播间的家人们,您看我手里这款鸡头米,都是用咱淮滨的淮河水养出来的,口感软糯清香,煮粥、煲汤、清炒都好吃,大家放心拍。”直播镜头前,主播的介绍让屏幕另一端的订单持续跳动。

作为有着2000多年芡实种植史的“老产区”,期思镇曾因交易分散、价格波动,让农户尝过“丰收不增收”的滋味。如今,豫南芡实交易中心的投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价格公示表清晰明了,标准化检测流程全程护航,农户卖芡实再也不用“天不亮占路边摊位”,交易既透明又省心。

“以前咱的芡实在小树林里交易,又乱又挤,价格也没个准头,太不方便了。”种植户陈志海算起了增收账,“现在都转到新建的交易中心,价格公正透明。我种了20多亩鸡头米,今年已经收了两茬,亩产大概500斤,比往年多卖了1000到2000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客商董超每天准时赶到交易中心收购,单日收购量达3000斤至4000斤。“现在是采收高峰期,也是芡实品质最好的时候。”董超说,“咱这的鸡头米是‘水好米才好’,今年我计划库存30万斤,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让更多人吃到淮滨的好芡实。”

丰收的芡实,正通过全产业链释放更大价值。如今的淮滨,早已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完整闭环:多条深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新鲜芡实经清洗、剥壳、包装等粗加工后,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商超,3天就能端上消费者的餐桌。数据显示,目前淮滨芡实年产值已突破5000万元,带动近2万农户年增收均超万元。

“我们合作社有1000亩芡实基地,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600万元以上。”淮滨县众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绪彬介绍,基地为80多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月工资能拿到6000元,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用再往外地跑了。”

从千年种植传统中走来,淮滨芡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当地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盘活了数千亩低洼闲置土地,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塘”,如今变成了亩产千斤的“丰收田”;培育出的“思芡”等特色品牌,成功入选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而首届豫南芡实节,不仅是对今年丰收成果的“大检阅”,更搭建起“小芡实”对接大市场的桥梁。

“淮滨县4万多亩芡实中,期思镇是核心种植区,今年光这里就有3万多亩。”豫南芡实交易中心负责人刘振说,“亩产提高了,产业链也拉长了,从鲜货销售到深加工,从田间种植到文旅体验,我们就是要挖透芡实的全链条价值,把丰收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农户手里,让这小小芡实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