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盐碱地上瓜果香
2025-09-18 11:12:41   来源: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印象中,地处渤海之畔的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呼吸的是带着咸涩气息的海风,脚下则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这片曾被当地人称为“不毛之地”的荒滩上,却已呈现出瓜果飘香的景象。

走进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的千亩果园,园区负责人袁景海站在智能监控大屏前,指尖轻点,不同区域果树的生长数据便跃然眼前。“过去是出了名的盐碱滩,种庄稼十年九不收。如今,咱不仅种出了苹果,还种出了‘滨海红’这样的金字招牌。”脚踩这片他奋斗了近十年的土地,袁景海黝黑的脸上难掩自豪。

2018年,创业有成的袁景海决定投身农业回馈家乡。面对盐碱地pH值高达8.5的难题,他带领农技专家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深沟排碱+有机肥改良+耐盐砧木嫁接”的复合技术。“通过连续改造,土壤pH值降到7.5,这种碱性的土壤,特别适合生产优质果品。这几年,我们糖度超18度的‘滨海红’苹果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畅销潍坊、江苏等地,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800万元。”袁景海说。

距离苹果园5公里的南陈村,鸿璟舫家庭农场的桃园里,经理陈志军正忙着装箱。“2016年试种时,桃树苗成片枯黄。后来区里派专家指导,用‘暗管排盐’技术排盐,再铺秸秆和腐殖土改良,改变了这片土地。”陈志军说。如今,这片占地113亩的桃园年产值超90万元,还带动20名村民就业。

盐碱地的蝶变,离不开滨海区创新推广的“村企联建”机制,为了让盐碱地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村集体增收,该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以“三包三联”活动为抓手,引导企业与村居结对,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三方合力破解资金、技术和市场难题。区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吸引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进驻,推广“水肥一体化”“生态循环种植”等盐碱地改良技术。

“高盐分抑制病虫害,种出的水果糖分更高、口感更纯。我们正打造‘盐碱地+特色品牌’矩阵,让‘滨海红’苹果、‘南陈桃’等走向全国。”滨海区管委会副主任冯涛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