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平原沃野铺展千里。在河南省郑州市与新乡市交界处的平原示范区,“中原农谷”正以“一粒种子”的力量撬动百亿产值,掀起一场关乎“中国饭碗”的科技革命。“种业从来不是孤立的科研课题,我们要肩负中原农谷的使命,让‘实验室里的突破’变成‘田间地头的收成’,让‘科研高地’长成‘富民福地’。”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陈剑虹说。
一个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一支30亿元投资基金强化支撑,一套“双聘双跨”人才机制打破壁垒,土地与金融双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专项扶持“精准滴灌”。陈剑虹说:“我们立足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独创‘1+1+2+N’政策体系,即制定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加快中原农谷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配套中原农谷总体规划、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出台若干配套政策,目的就是让创新要素愿意来,留得住,能扎根,能开花,结出果。”
依托这一政策“磁场”,园区专项划拨2000亩建设用地、1000亩农业设施用地,吸引先正达、中农发等龙头企业建设育种基地,用417亿元政金企合作贷款激活市场活力。农科教资源加速集聚,康相涛院士工作室、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智慧农业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入驻中原农谷科技孵化中心,累计引入企业19家、科研平台67家、各类服务平台7家。
在龙头企业、科研资源和人才智库源源不断汇聚到产业园的同时,智慧育种正在重塑种业生态。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内,机器人手臂可以精准提取小麦DNA样本,人工智能大模型比对10万组基因序列,表型鉴定舱内光照、温湿度可以实现自动调节。这里的小麦育种能够实现“一年8代”,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倍。
“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设备,是让县域经济挺起腰杆的硬支撑。”陈剑虹介绍,36条生产线年产能3.75亿公斤,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冬小麦供种占全国50%,“按1∶40的产出比,这能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背后是千家万户的饭碗。”
科技突破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攻克小麦—冰草远缘杂交难题的“普冰03”,成了我国首个国审远缘杂交新品种;张新友院士团队育成全国最高产之一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在产业园规划中,到2027年智慧育种将覆盖全领域,推动种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在科技引领下,产业园加快机制创新,推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学家答题”协同模式。当秋乐种业提出“抗倒伏玉米”需求后,政府立项支持,汤继华团队揭榜攻关,育成的“MY73”玉米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机制创新是打通“实验室到田间”的关键。“过去科研人员守着论文评职称,农民盼着好品种却用不上。”陈剑虹介绍,为了打通这个断层,加快种业成果转化,让好种子真正普惠农民,产业园建成种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成果转化率3年提升40%,“新麦58”小麦品种以1618.88万元刷新品种转让纪录。杨厂村与河南由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菌棚绵延成片,年产量达数百万斤,产品直供三全、思念等知名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近5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年增收33.71%,村集体经济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