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的群峰之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在乳畜业发展的空白地上画出了一条从“无”到“有”到“强”的崛起曲线,不仅构建起从牧草种植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体系,而且以乳畜业为引擎,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大幅跃升。
依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鹤庆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牧民融入”,从饲草种植到奶牛养殖,再到乳制品生产,构建起“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乳业全产业链。
如果说生态牧场是分布在鹤庆各乡镇的一些“点”,农户大面积种植的饲草则是在鹤庆铺开的“面”,那么“点”与“面”最终都会归到奶制品加工这条“生产线”上来。
生态牧场的“点”通过订单农业与饲草种植的“面”紧密绑定,牧民与农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既保障了饲草的稳定销路,又降低了牧场的饲料成本;而加工“线”的不断升级,又反向拉动“点”的扩容与“面”的提质——满足乳制品的原料需求,促进全县新建牧场发展、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形成了“点上突破、面上铺开、线上增效”的良性循环,有效带动鹤庆经济发展、富农增收。
2018年以前,鹤庆县域内奶牛养殖基础较为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我们敏锐捕捉到三大战略机遇:大理州作为云南乳业核心区,区域性奶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洱海保护与治理进入攻坚期,相关产业亟待有序转移;沪滇协作纵深推进,为县域产业升级注入了外部动能。”鹤庆县委书记段红丽介绍。产业园建设以来,整合省、州、县财政资金投入2.09亿元,社会资本投入11.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累计投入2.9亿元。
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鹤庆始终遵循“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零整结合、村组并进、城乡互补,高标准推进生态牧场建设。“我们将扩大养殖规模作为首要任务,鼓励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段红丽说,在推动规模养殖,提高养殖和产奶总量的同时,贯通上下游产业链,保障奶业持续稳定发展。
从种植方面来说,花大力气建设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从养殖方面来讲,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在“点”上提质增效,让养殖实现现代化。目前产业园内建成万头牧场2个、千头牧场2个、百头牧场7个,奶牛存栏2.3万头,年产鲜奶14.65万吨,产值达6亿元,规模养殖场每年还提供固定就业岗位820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60万元。从奶制品加工方面来看,在“线”上贯通增值,已建成日生产700吨乳制品生产线,2024年加工鲜奶14.6万吨,产值达20.7亿元。
良好的生态、优良的品种、科学适宜的养殖模式融合发酵,带来了高品质的产品和产业发展效益。2024年产业园范围内农民收入达2.21万元,分别高于全县和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6%。段红丽表示,乳畜业的崛起,绝非单一产业的孤军奋进,而是牵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工程。2025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1.1亿元,同比增长5.1%……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乳畜业全产业链带来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