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瓦上新雨旧时檐
2025-09-18 11:13:03   来源: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我家老宅,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土家吊脚楼,坐落于武陵山深处。它坐西向东,背靠水井堡,面朝生基湾。左有穿肠小溪潺潺,右见邻舍炊烟袅袅;房前宽敞明亮,屋后翠竹环抱。据传由曾祖或高祖所建,落成于1913年——那一年,我祖父也在这屋中呱呱坠地。光阴荏苒,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与我,五代人曾在此栖身。其中,祖父与父亲,几乎将完整的一生都交付给了这座木楼;我亦在此度过了二十六载光阴。自研究生毕业异地工作后,唯有假期归家探亲,才能在这熟悉的气息中小憩片刻。

四年前春寒料峭,父亲突染沉疴。我带着他辗转求医,奔波于两地之间。其间稍有喘息,父亲总惦念着老屋,支撑着做些修补,甚至在病势沉重时,仍挣扎着攀上屋顶“捡瓦”——将瓦片重新排列,只为遮住那恼人的漏隙。三年前,父亲终究撒手人寰。依循家乡旧俗,丁忧守孝期间,不可动瓦修葺。于是老宅便只能任凭风雨侵袭,每逢大雨,屋宇便成泽国。“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母亲只得在二楼的阁楼间,挪动水桶接住雨水,唯恐这木质老屋经不起长久的雨水浸泡,腐朽坍塌。

如今,三年“丁忧”已满。我决意修缮老宅,将细密易损的传统小瓦换成宽厚坚实的陶瓷大瓦,同时更换几根朽坏的房梁与椽子。耗资三万余元,老宅修缮一新。这座历经百年风雨、庇护五代人的木楼,终于“风雨不动安如山”,屋内再无凄风苦雨之忧。

此番修缮,于我心中,承载着三重心念。

最直接的,是为改善母亲当下的栖居。母亲年已六十有七,虽我在异地购房安家,邀她同住,然他乡邻里稀疏,语言风俗迥异,生活多有不便,更难解其心中孤寂。如今她身体尚健,更愿守着故园老屋,用她的话说,便是当好这个家“最后的守门员”。修缮它,是母亲暮年安稳的依托,也是我眼下最迫切的祈愿。

更深一层,关乎家族的传承。这座老屋矗立至今,已逾百十二载,凝结着祖辈四代的心血与期许。实不忍百年祖业,断送于我手。

最深远的一重,则是乡情的托付。大学毕业前的漫长岁月,我在此间度过。这里有我整个童年的斑斓底色。那时虽物质清简,却邻里亲厚,互帮互助,其乐融融,恍若桃源。那份淳朴的温情,沉淀为我心灵的基石,亦成为人生路上最珍贵的行囊。如今,异乡为客,故乡渐远。父母在时,乡情是归途,是团圆。父母去后,乡愁与亲情的依凭,便只剩这百年老宅了。它若倾颓,那缕乡魂,便真真无处安放。修缮它,便是为这份沉甸甸的乡情,寻一处永久的实体寄托,让它成为我一生情感的归栖之地。

如今,翻新过的吊脚楼,依旧静静伫立在故乡的山坡上,沐着风,承着雨。它已不仅是一处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我灵魂深处,那一枚永不褪色的乡愁印章。无论脚步丈量过多少他乡的土地,游子的根,永远深扎在这片浸透风雨的家山故土之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