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福建省乡村振兴局
您所在的位置 > 乡村振兴频道 > 动态资讯 > 正文
点水成金 绿色兴粤
2025-09-18 11:13:03   来源:中国农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佛山市高明区西坑支流完成全省首宗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为广东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示范样本;广州市南沙区正推动以特许经营模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创新探索岸线资源有偿使用的新机制;清远市北江流域通过收购56艘游船打造特色夜游航线,巧妙利用水域边缘空间构建“旅游+商业+文化”三位一体的水经济新业态……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源于2023年6月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印发的《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水经济试点主要业态工作指引(试行)》,南粤大地从此拉开了绿色水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序幕。广东各地立足河流水系特点,注重利用近年治水成果,充分发挥河湖库资源优势,盘活水利存量资产,积极推动水生态资源优势向水经济效益转化,探索实践出具有南粤特色的绿色水经济发展之路。

“我们强调高水平的安全和高质量的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可以提供更有效的安全。绿色水经济就像车的两个轮子,一边是高水平的安全,一边是高质量的发展。”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说。

唤醒“沉睡”的水利资产——

绿色水经济发展从生态改善抓起

来到水清岸绿的鹤山市宅梧镇青年水库,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郁郁葱葱的树木,绿荫如毯的护坡,五彩斑斓的花卉,一幅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自然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地。

如今青年水库的美景,其转变始于鹤山源林生态乐园项目的落地。该项目于2023年7月入选广东省水经济试点项目,以青年水库及周边1.2万亩区域为核心,累计投入5.8亿元实施系统改造,不仅完成了堤岸整治、道路修建、淤泥清理等基础设施工程,还完成了景观造林、堤岸喷草复绿固土及基坑挖掘等配套工程。青年水库及周边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占地超千亩的库面水质清澈见底,彻底改变了水库长期劣Ⅴ类的水质,功能渐衰的水库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改善方面,项目范围内的9000多亩山林已完成林下优化改造,实现由单一桉树经济林向景观林和高价值经济林的全面转化。同时注重林下草灌木的立体营造,巧妙搭配三角梅,形成‘千亩林下花海争奇斗艳,万亩边坡绿油油’的立体花海景观格局。”鹤山源林生态乐园项目负责人张嘉友说。

宅梧镇镇长李健表示,这一改造工程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绿色发展项目,建成后将带动数亿元旅游收入,其中仅油茶种植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同时创造3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6万元。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践折射出广东省发展绿色水经济的整体思路。广东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保护中有序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将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优美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先进水文化作为绿色水经济发展的前提,以万里碧道、绿美碧带为抓手,通过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打造集安澜生态水带、绿美景观林带、文化休闲带、绿色交通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多功能水陆生态廊道;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流域为单元,积极构建河湖水安全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建设亲水生态岸线,打造宜居宜游的河湖空间,为绿色水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夯实基础,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向发力。

碳权交易破难题——

多方协同完成水生态产品价值“计价”

水生态产品价值的科学规划和精准计算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深圳市以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为突破口,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深圳样本”。

“2024年9月,深圳市水务局启动碳汇交易试点工作,该试点以全市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通过系统性种植水源涵养林,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更节约了河道清疏和水利设施维护等费用,形成了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深圳市水务局河湖工作处一级调研员林军说。

这一实践的核心在于建立了科学的量化评估体系。依据《深圳市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试行)》,选取2019年至2024年碳储量变化值高于全市基准值的铁岗-石岩水库、赤坳水库进行碳汇量核算,最终签发碳汇量26133吨,按照深圳2024年的碳市场CCER均价计算实现价值202万元,并将本次碳汇量全部捐赠给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用于深圳赛区赛事碳中和,成为广东省首个成功实现价值转化的水土保持碳汇项目,为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探索提供了重要实践案例。

铁岗水库和石岩水库的示范意义不仅体现在碳汇交易上,更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年均供水量达5.3亿立方米的重要水源地,其生态保护意义重大。深圳市西部水源管理中心作为两个水库管理单位,通过创新管理模式,组建70人的专业化管护队伍,并引入红外热成像、无人机巡查等智能化监测手段,实现了从传统供水防汛向生态保护与价值开发的双重职能转变。

这一实践表明,水生态产品价值计算需要根据现实需求,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多方参与的机制设计实现价值最大化。

碧道经济促融合——

新模式新业态重塑水域活力

细雨朦胧中的江门市蓬江区西江畔别有一番韵味:江顺九点九集市在雨幕中依旧灯火通明,三三两两的居民闲坐在各色轻餐档口前,或啜饮咖啡,或细语闲谈,勾勒出一幅都市夜生活的惬意画卷。

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钟文学介绍,这个充满活力的夜市,是伴随着江顺大桥的建设而自发出现的。10年前江顺大桥通车后,废弃的临时建筑工区逐渐被开发。周边的居民在西江碧道散步休闲,起初只是零星的摊贩聚集,随后衍生出一系列管理难题:随意停放的车辆导致交通拥堵,商贩争抢客源引发纠纷,散市后遗留的垃圾污染环境……

这些乱象在2024年迎来了转机。江门市依托西江碧道,投资800万元启动蓬江区西江碧道江顺九点九集市项目,将西江碧道与色彩美学相融合,用30多个高饱和度色彩的集装箱模块打造出立体分层的开放式商业街区。项目不仅完善了停车场、卫生间等配套设施,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整体运营(月租金4万元)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用租金反哺生态环境和设施的维护。

钟文学介绍,全长22.1公里的西江碧道(蓬江区)以马拉松理念规划建设,在原西江大堤的基础上串联起6个主题公园和江顺九点九集市在内的7个景观节点,每年直接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这是广东省推进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建设的缩影。2023年6月以来,广东省部署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10个省级试点项目+佛山、江门两市全域试点),市、县同步开展109个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并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据统计,广东16宗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3亿元(社会资本投资33.2亿元,占比近90%),吸引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11.7亿元。

经研究评估,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2021年,作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部署绿色水经济发展的省份,广东省明确要求“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几年来,广东省在绿色水经济发展中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以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滨水休闲康养及优质水利用等新业态为重点,形成水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工程盘活利用、生态保护导向、优质资源利用、文旅品牌驱动等六大发展模式。

今年8月15日,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发布《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其中提出: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将从试点探索推向全省实践,从重点支持新业态发展到全面构建绿色水经济产业体系,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广东路径,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