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要素市场得到加快发展,但是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仍存在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发育不充分等问题。10个试点地区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聚焦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特色和发展需要,差异化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高效协同配置,这对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推进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进程,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得到加快发展,市场配置要素能力得到增强。
探索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混合产业用地,大幅提升传统工业用地容积率。劳动力要素流动壁垒加快突破,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被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所替代,多地探索实施积分落户等新型政策,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速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建立新三板转板上市机制,推动债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技术创新和转移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在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方面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二、当前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势在必行
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之举。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水平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当前,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相比,我国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不充分,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把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补齐制度短板,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决定,加快破除阻碍要素顺畅自由流动、高效协同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
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应有之义,就是要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减少资源错配和闲置浪费。当前,要素市场仍不统一、跨区域流动仍不顺畅。基于此,10个试点地区统筹和推动要素跨区域协同配置,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自主有序,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多点开花,但受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影响,不同要素分属不同部门归口管理,要素融合不足、联动贯通不畅、效能提升困难。例如,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脱节,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深等。当前要素配置方式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亟须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性配置要素,构建起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破除无效供给、释放错配资源、盘活闲置低效要素。例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强化对新业态新领域和服务业的要素保障,促进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改革试点突出问题导向、协同配置、分类施策、差异化探索
在我国,不同的要素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市场化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各有不同。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特点,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剔除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梗阻为出发点,探索差别化改革,以期各要素流动顺畅、协同配置、配置效率提升,同时充分保障新业态新领域对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需求。
突出问题导向,瞄准要素领域的主要堵点精准施策,做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0个试点地区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探索相关改革举措。例如,在技术要素方面,重点解决成果转化不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主要探索推进技术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营等;在土地要素方面,重点解决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海域海岛资源使用等问题,各地区持续探索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设用地、加强海域海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在劳动力要素方面,重点解决畅通流动、更好服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等问题;在资本要素方面,重点解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等问题,持续探索如何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突出协同配置,推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10个试点地区中有6个属于城市群、都市圈。在这些地区开展试点,有利于通过搭建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平台,探索推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安全共享的经验,这对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例如,推动浙江杭甬温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探索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支持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加大事业编制统筹力度,推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成都都市圈实现户籍便捷迁移、居住证互通、电子凭证互认、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等;深入推进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联合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实现跨区域技术交易。另外,目前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城乡二元体系仍然存在。通过试点地区探索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换、合理配置的路径,有利于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
强化要素集聚,保障新业态新领域要素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10个试点地区属于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引领作用。目前,试点地区积极深化多要素集成化精准配置改革,探索“全要素精准直达最优项目”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各类要素向发展潜力更大、市场前景更广、要素回报更高的先进生产力集聚,通过强化集聚配置,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强化价格市场化决定,探索完善要素分配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试点地区实施方案明确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例如,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的试点方案中,明确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江苏苏南地区要健全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推动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河南郑州实施方案中明确合理分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探索让农民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途径。
强化差异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一方面,10个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大胆创新,开展差别化且具有亮点的改革探索。例如,在技术要素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苏南重点城市重点探索创新大科学计划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跨区域科技创新券的互认和“通用通兑”;湖南长株潭则重点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在土地要素方面,浙江宁波市、温州市探索实施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福厦泉地区探索符合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申请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探索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大片绿地等连片开敞空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长株潭等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另一方面,强化开展试点效果评估。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狠抓改革成效,及时总结试点地区改革经验,这有利于规范提升试点质效,加快形成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