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在云南省嵩明县杨桥街道黑营盘虎头坡水库旁,1300亩梨园郁郁葱葱,梨果缀满枝头。梨树下,肥嘟嘟的大白鹅引吭高歌、踱步觅食。从“梨园管家”到“生态养殖带头人”,昆明圣然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用两年时间,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鹅对高温极为敏感,气温超过30摄氏度就会停产或大幅减产。嵩明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条件就是天然养殖优势。”该公司负责人何仕雄说,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当地蛋鹅在6月~10月产蛋淡季仍能稳定产蛋,再通过科学控养将80%产蛋量集中在反季节时段。旺季蛋每枚售价8元,反季蛋价格飙升至15元,收益实现翻倍增长。
如今,占地100余亩的林下生态养鹅基地已步入正轨,6000只蛋鹅年产蛋36万枚,4000只肉鹅80天即可出栏,仅养鹅一年毛收益就达330万元。更让何仕雄自豪的是,一条“养殖—孵化—销售”产业链已成型,嵩明县产出的鹅蛋被运到海拔更低、更适宜孵化的四川省广汉市进行孵化,孵化出的鹅苗再销往全国市场,实现从“产地”到“市场”全链条布局。
“在嵩明县养鹅,还有‘免费’的午餐!”谈及成本控制的妙招,何仕雄打开了话匣子。作为云南省最大的叶菜类冷链物流加工中心,嵩明县拥有351座蔬菜保鲜库,年吞吐量达250万吨。以往农户处理淘汰菜叶,不仅要耗费人工,还要承担运输成本。如今,公司主动与蔬菜加工企业对接,将这些原本要被丢弃的菜叶收运到养鹅基地,变成鹅群专属的“绿色饲料”。
生态循环的效益远不止于降低成本,白鹅更是梨园的“生态管家”。鹅会捕食害虫,而鹅粪又是梨树的天然肥料。“有鹅在的果林,果树长得非常好。”何仕雄笑着说。
从单一梨树种植到“果—禽”生态循环,何仕雄的探索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目前,他已提交申办嵩明县自然林下种植养殖家庭农场的相关材料,计划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发展适合本地生长的水果,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家庭农场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