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乐园村的“山居乐园”民宿老板王砚在民宿外墙画彩绘。
②溪水林场鸟瞰图。
清晨五点,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向阳乡雪水温村,民宿老板王生就已在食堂里忙碌开了。他熟练地将泡好的黄豆倒入石磨,推动磨盘,醇厚的豆香逐渐在屋内弥漫开来,这是他亲手为民宿客人们准备的豆腐。在这儿,一份简单却充满诚意的自助早餐仅需10块钱。暑假旺季时,靠着它,食堂一天的流水能轻松突破1000块钱。
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景象,王生不禁感叹,村里环境越来越好,道路平坦宽阔,绿树成荫,曾经破旧闲置的老房子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被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如今,这些民宿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伊春市充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改农房、美环境,将特色民宿产业作为锻长板补短板、扩需求强供给、惠民生促增收的最优选择,为农民搭建起家门口的创业平台。
政府“搭台”
老房子变景观房
秋日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汪家大院”民宿的原木色地板上。民宿老板汪贵宏正弯腰清点刚烘干的布草——雪白的床单、被罩叠得方方正正,这些都是为即将到来的“十一”准备的。
这座满是森系气息的原木风民宿,如今是村里的“网红打卡点”。汪贵宏笑着说,这好日子离不开政策的“东风”。“以前咱家就靠我大哥汪贵林的好手艺开了个小农家乐,撑死了接待十来个人。”他回忆,“后来政府帮着规划设计、申请补贴,现在咱这民宿足足有24间客房,我大哥也成了村里大食堂的负责人,给游客做铁锅炖、山野菜。”
汪贵宏的底气,源于越来越规范的经营环境。“村里民宿多了是好事,政府牵头定了规矩,从卫生标准到定价机制都明明白白,游客住得放心,咱生意也做得踏实。”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从2025年“五一”到现在,民宿收入已有四五万元,眼看“十一”假期临近,预订电话不断,“今年收入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据统计,2024年,燎原村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经营收入超过9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同样享受到政策红利的,还有王生。他经营的“江舍”民宿,推窗就能望见黑龙江的粼粼波光,而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闲置破旧的村委会。“多亏村里帮着改造,刷墙、换窗、铺地暖,硬生生把老房子改成了观景房。”更让他感慨的是乡里的大动作——2023年,向阳乡用1800万元衔接资金盘活了24户破旧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后,每年能有37.1万元分红返还乡里,专门用于脱贫户增收。“这不仅是盘活了房子,更是盘活了咱老百姓的好日子!”
在雪水温村村民刘庆泰眼里,政策更是看得见、摸得着。他家三间老房改造民宿时,不仅拿到了5000元达标奖励,村里还承担了10万元改造费,自己只掏了10万元。“最省心的是,营业后村里帮着运营接单,我啥也不用愁,在家里干活就能拿分红!”
向阳乡党委书记姜鑫龙拿出一份《嘉荫县鼓励扶持发展乡村民宿产业(试点)指导意见》,里面的“奖励清单”让人眼前一亮:建设投资达标就奖5000元,评上等级民宿再奖4万元到10万元;若民宿经营户达15户或总面积超2000平方米,还能拿最高10万元的聚集发展奖励……“就是要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更多村民敢干、会干、能干好。”
据了解,依托这些扶持政策,嘉荫县已有18家民宿主体申报审核符合奖补兑现政策共计129.9万元,现已发放第一批奖励资金78.36万元。
在采访中,“政策支持”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关键词,而这也是伊春民宿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2024年,伊春市出台了支持乡村(林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奖励措施,对民宿专业化设计、投资建设、市场化运营等全链条给予资金扶持与政策保障。同时,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支持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民宿产业的金融支持,帮助试点村场解决资金难题。
民宿“造血”
形成共赢新生态
秋日午后,阳光正好。坐落在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畔的金林区金山屯镇乐园村的“山居乐园”民宿外,民宿老板王砚正手持画笔,为外墙彩绘。这家充满艺术气息的民宿自2022年开业以来,生意日渐红火,仅2024年营业额就达到了40万元左右。
“2010年左右返乡时根本不敢想做民宿,村里环境太差了,朋友来都调侃‘美景配异味’。”王砚一边向记者展示十多年前拍的老照片,一边感慨今非昔比。
2022年,乐园村争取到4131万元资金,开展全方位基础设施改造。“现在村里上下水全通了,农房也都统一修缮,再也不是以前的破旧模样。”曾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丁奇泓宇介绍道。
村民苗树森就是改造的直接受益者。他家原本住的危房,通过农房改造变成了亮堂的新房,他也盘算着明年开一家民宿。“村里考虑得特别周到,要是村民想开民宿却不懂经营,村里会提供支持,还可以代为管理。”丁奇泓宇补充说。
“我们将迎来更多的游客!”乐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国告诉记者,这几天他正忙着将刚刚8间闲置民房进行规划改造,扩大村里民宿产业规模。从2022年村里利用第一批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5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获得3个木屋和栈道区域的经营权到现在,全村已有26间民房投入民宿运营。“每日房价300元,预计2025年这些民宿能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益。”王立国说。
据了解,闲置民房成为伊春乡村发展民宿产业和林业经济转型的重要依托,全市乡村林场摸排闲置房产6911户,累计盘活1329户。
民宿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在王生的“品悠然”民宿中,餐桌上的食材大多来自当地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和采摘的山野菜。“客人都说我们这里的食材新鲜、味道好,很多客人离开时还会购买一些山珍特产带走。”王生说,他还与周边村民签订了采购协议,帮助销售黑木耳、榛蘑、蓝莓等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
近年来,伊春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民宿经营模式,除了村民自主经营的“散户模式”,还通过建立“入股+分红”“租赁+转让”“一次性收购+集体运营”“企业+村集体+职工”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据统计,累计带动农户职工就业212人,人均增收1.2万元。
人才“回流”
家门口就能创业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走,现在很多人都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赚钱。”说起村里的变化,红光乡党委书记李鹏顺深有感触。
“这就是我们村里恐龙主题的民宿,下次带你们看看‘跟着建军扒苞米’的乐趣!”镜头前,生于1997年的汪建军笑着向网友介绍家乡。作为燎原村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她的选择曾让不少人意外——早年在哈尔滨求学的她,本可拥有稳定的城市生活,可看着村里民宿产业日渐红火,她最终决定回到燎原村。
回到家乡后,汪建军成了村里的“多面手”:她牵头开通村里的抖音账号,各具特色的民宿、东北广袤的山水、热闹的农家生活……通过她的镜头走进了网友的视野。她还担任起村里民宿的“大管家”,将在城市学到的先进经营理念融入日常管理,从客房预订、服务流程到游客反馈,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村里的民宿运营更规范、更贴心。
不仅是本地返乡青年,外地的年轻人也纷纷被伊春民宿产业的潜力吸引,前来参与建设。在金林区紧临大丰河的筏喻生态村项目现场,聚集着一群怀揣理想的青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安妮便是其一。她不仅深度参与了当地土团房子(夯土结构建筑)的修复工作,还将“自然建筑”理念融入项目——用当地天然材料打造建筑构件,让房屋与周边的山林、河流更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生态村后续建设注入了更多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创意。
就是这些年轻人带着新视野、新技能回到乡村,或是结合家乡特色打造主题民宿,或是用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让原本单一的住宿功能,延伸出文化体验、休闲互动等多元价值。
如今,伊春的民宿不再局限于提供住宿服务,而是融合了餐饮、娱乐、研学、康养等多种功能,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据统计,目前,试点村(林场)已全部开工建设,14个试点已运营,新建成民宿71家,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营业额收入420万元,2024年“十一”黄金周平均入住率达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