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富饶的荆楚大地上,新时代的“鱼米之乡”正在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书写粮食安全新篇章,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是筑牢粮食安全基石的关键举措。作为粮食主产区,湖北必须牢牢把握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政治性与经济性“两性并重”,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实现粮食高水平安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两高并进”。
平衡三类关系,扛牢粮食调控新使命
改革是系统工程,需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在深化粮食储备与流通体制机制改革中,需精准把控三对关系,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储备合理、应急高效。
稳预期,平衡“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矛盾。粮食调控的核心是稳定价格。深入推进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推动形成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格局,切实把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益”。持续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产购形势分析和价格监测,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有效引导预期;发挥储备轮换吞吐调节作用,统筹收储轮换、库存投放等工具,倡导储备企业率先挂牌收购,树立价格“风向标”;把握轮换节奏,调节“小气候”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带动市场主体积极入市;用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托底作用,稳定粮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优结构,统筹“粮安固本”与“财政增效”要求。优化储备结构是提高效能的关键。严格落实国家储备粮规模计划,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构建多层多元的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体系。推动储备结构与用途相适应,结合湖北养殖大省实际,探索建立饲料粮储备,完善运管模式,提升储备效能。结合产区销区实际,优化成品粮储备运作,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降低运营成本。持续推动建立社会责任储备,推动“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
强运营,兼顾“急时应急”与“平时自营”目标。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以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为统领,提升粮食储备效能和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在确保储备粮安全的前提下,创新运管机制,探索订单收购等模式,推动储备企业与加工企业衔接,让储备仓成为加工原料仓,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粮食储备深度对接消费市场,结合地方消费习惯建立储备,支持储备企业为“江汉大米”加工企业和优质粮油品牌提供粮源,实现轮出就地加工,解决部分销区“两头在外”难题,促进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通过择优确定应急主体,完善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确保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高效响应、运转顺畅。
强化三大支撑,激活绿色储粮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粮食储备效能的必由之路。
建强仓储设施,夯实安全储粮硬支撑。抢抓“两重”建设机遇,夯实粮食仓储设施基础。结合市县实际,实行“三个一批”,整体提升仓储设施绿色化、智慧化水平。通过拆旧建新、改建扩建,新建、扩建一批现代粮食收储库区;聚焦提升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功能,配置实时粮情监测系统,维修改造一批老旧仓库;分层分类,有序退出一批“老旧小散”库区。
推广绿色技术,打造绿色优储新模式。深入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以准低温仓为基础,集成应用多种储粮技术。推广虫害绿色防治,应用环保农药和气调储粮等生物防治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质量及害虫情况等,运用先进的温湿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粮食储藏环境。根据经营主体的仓储条件、技能水平、储粮用途等,探索适用于加工企业、种粮大户的绿色储粮技术。
培育专业人才,锻造行业发展生力军。深化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打造国家级粮食科创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建立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定期举办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依托粮食行业协会、涉粮院校开展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创新三种模式,构建管粮治粮新机制
监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确保粮食流通规范有序。
法治监管,筑牢依法管粮根基。强化法治意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完善粮食流通法规体系,加快地方配套立法,修订完善储备粮管理、质量安全监管等相关法规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管,强化基层执法力量,深化“铁拳行动”,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社会共治机制,落实举报奖励办法,畅通违法举报渠道,用好12325监管热线,形成监管合力。
智慧监管,打造数字管粮样板。加强粮食购销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探索建立原粮、成品粮、社会用粮“一网统管”模式。推广普惠性技术,降低中小粮企的数字化成本,实现各类粮库账、卡、表、单电子化。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在线实时监管,及时预警和处置风险,推动监管从“人防”到“技防”、“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转变。
信用监管,共筑诚信守粮生态。统筹行业风险防控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优化专业指标体系,及时归集信用风险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出台信用监管实施细则,实施分级分类的差异化监管,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无事不扰”的远程监管;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提高检查频次,实现精准监管,提升效能。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
融合三个链条,锻造产业跃升新能级
产业强则助力粮食安。需持续加强优质稻米、菜籽油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延伸产业链,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倒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落实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开展粮油营养健康技术研究,推动全谷物创新、杂粮开发、低升糖食品创制,优化粮油产品供给。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开展“去产能、提效能”行动,推动粮食精深加工,拓展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等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避免低水平竞争,实现粮食“吃干榨尽”。
提升价值链,品牌赋能产业升级。品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打造“荆楚粮油”“江汉大米”“湖北菜籽油”等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认定、建设团体标准、质量溯源等方式增强公信力。讲好品牌故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展会、媒体、文化IP、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加大推介,扩大影响力。建强品牌载体,突出品牌共建共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品牌,实现省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深度融合、提高市场认可度。
打造供应链,畅通内外循环通道。流通是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发挥湖北九州通衢优势,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探索“一单制”改革,提升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关键节点集疏运能力,建立省际粮食流通大通道;打通市场运行堵点,畅通省内产销区流通的“毛细血管网”,提升效率,降低损耗和物流成本。建设一批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以产业链招商完善供应链,实现粮食仓储物流与深加工优势互补。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粮食储备与流通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这片富饶的荆楚大地上,新时代的“鱼米之乡”正在书写粮食安全新篇章,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湖北力量。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湖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